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墨池编

墨池编

六卷。北宋朱长文(生卒年不详)撰。朱长文,里贯不详。朱长文还著有《吴郡图经续记》、《续书断》等书。是编专门论述书学之源流而博采前人之论著。分字学、笔法、杂议、品藻、赞述、宝藏、碑刻、器用,共八门。其中“字学”与“笔法”之一为卷一;“笔法”之二,“杂议”之一、二,及“品藻”之一为卷二;“品藻”之二、三、四、五为卷三;“赞述”之一、二、三及“宝藏”之一为卷四;“宝藏”之二、三为卷五;“碑刻”之一、二及“器用”之一、二为卷六。原作十二卷(亦有二十卷说),盖明以后合并内容形成的。“字学门”收录自汉至宋论书体之文章十八篇。“笔法门”收录自秦之李斯至唐之徐浩论书法、笔法等文章十九篇及叙述具体执笔法、用笔法、结字法等文章六篇,凡二十五篇。“杂议”两部分收录自汉至宋之书法漫议凡二十九篇。“品藻门”分五部分,其一收《梁武帝书评》、《梁庾肩吾书评并略论》及《唐李嗣真(后画品〉》三篇论著;其二、其三收录唐张怀瓘之《书断》上、中、下三部分;其四、其五收录灊溪之《续书断》上、下两卷及序,凡收书法品评之专著五部。“赞述门”三部分,其一收录包括窦息《述书赋》(上)在内的长短文共九篇,其中“晋索靖书势”与“晋刘邵飞白书势”疑朱氏自撰;其二录《述书赋》(下);其三俱收唐、宋之文共十八篇,文章与论著凡二十七篇(部)。“宝藏门”亦三部分,其一收十篇唐代文章,尽记当代之收藏;其二收“唐张彦远释二王记札”一篇;其三收“宋欧阳修集古录目序及其跋”,包括七十一则,始自“周穆王刻石”终至“南唐徐铉双溪院记”的古代书法集录。“碑刻”两部分,其一收录自周至唐各种碑刻共七百七十一处,其中仅唐代就高达六百处之多;其二收录“宫宇题记”、“山水碑铭”、“名人题名”、“传模古人”等约二百九十三处;其后所列“宋碑”、“元碑”、“国碑”,盖明万历年间重刻时增益。“器用”两部分,其一为“笔”和“砚”,其二为“纸”和“墨”,此门乃朱长文编纂集录而成。十二卷之说即前五门成十卷,“器物门”自叙编辑为两卷。《墨池编》俱录前贤要著,在每篇及每卷末皆有精要点评,考核得失,个中己见,俱极敏锐之思。是书搜集广博,胜于张彦远之《法书要录》,为后世书法所宗、书家所评提供了广泛而全面的理论依据,是我国艺术史上重要的书法论著。是编有明隆庆中四明薛晨刊本,明万历李时成刊本,康熙甲午朱氏刊本、汲古阁有旧钞本、雍正刊二十卷本、《四库全书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文心雕龙

    十卷。梁刘勰(约465-532)撰。刘勰,字彦和,祖籍东莞莒(今山东莒县)人,后迁京口(江苏镇江)。天监中,兼东宫通事、舍人,迁步兵校尉,兼舍人如故,深得萧统赏识。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。此书成于南齐末年

  • 璞堂文抄

    十一卷。清许重炎(约1766年前后在世)撰。许重炎字少来,荆溪(今江苏省常州)人,许昌国之子,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。重炎工诗,著有《璞堂文抄》十一卷。本集多讲学之文,而持论平允,无喧争门户之习,对忠孝节

  • 牧令书辑要

    十卷。清徐栋编,徐栋,安肃人,道光二年(1822)恩科进士,曾任陕西兴安府、西安府知府,后在工部任职。本书就是他在工部任职时编辑的。本书首列同治七年(1868)穆宗应江西巡抚丁日昌奏请而将此书颁发各地

  • 书传补义

    三卷。清方宗诚撰。本书卷一通论大义,卷二通论要义,卷三附论疑义。其中,卷三对于蔡沈《书集传》所未详者,则引他说以补充之;蔡传所未尽者,方宗诚就参以己意来发挥蔡氏观点;蔡传原有失误的地方,方宗诚就推原经

  • 四声易知录

    四卷,附《傍旁举略》一卷。清姚文田撰。姚氏生平著述,见“说文校议”。卷首自序略云:今之科举官韵取唐韵而强并之,其原出于刘渊,而任臆删汰,不知其所由始,大率取便场屋,初无义例,故有一字数音而止载一二音者

  • 海天居诗集

    四卷。《待轩诗集》一卷。清王绍周撰,王绍周,字复先,山东安丘人,生卒年不详。隐居不仕,喜为宋儒之学。此集凡四卷。首有王心谦、王在宣二序,及其小传,分体以四言、五言古、七言古、五言律、七言律、五言长律、

  • 翻译忠经

    一卷。清孟保译撰,其生卒年不详。孟保,字辅之,号定轩,汉军镇黄旗人。历官三等侍卫,新疆巴里坤领队大臣,大里寺卿。《中经》汉本,相传汉马融撰,郑康成注,明张溥辑《汉魏六朝文集》,以此列之融集中。体裁仿《

  • 甲乙经

    见《针灸甲乙经》。

  • 铁华馆丛书

    六种,四十五卷。清蒋凤藻编。蒋凤藻字番生,江苏长州(今江苏苏州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官至福建知府,家富藏书。此丛书所收著作,虽不十分广博,但均据宋刊本之影印本,共六种:周辛鈃《通玄真经》十二卷,周列御寇《

  • 地理玉函纂要

    二卷。无撰者姓名。“玉函”之名,相传本于唐邱延翰之书。然其书久已不传,而此书又托“玉函”之名作“纂要”,说明其书实非古籍。书中设有诸图,又杂以三合长生之说,末附《青囊经》的口诀及“捉心印、造理赋”数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