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子思子

子思子

一卷。南宋汪晫(详见《曾子》)编辑。此书成于庆元、嘉泰(1195-1204)间。汪晫孙汪梦斗于咸淳十年(1274),将此书和《曾子》献于朝廷,赠官通直郎。子思(前483-前402),名伋、字子思,孔子嫡孙,战国初鲁国人,相传受业于曾子。子思学术思想的核心是“诚”,认为人通过修养达到至诚,便可以与天地相通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有《子思》二十三篇,宋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亦记有《子思子》七卷。据此可知,原书宋代尚存。汪晫未及见原本,故别辑此书。翟思忠在书前《序》中称,孔子之道,曾子得之,而为《大学》;子思承曾子之学,而为《中庸》。但子思言行散于传记诸书之中,未能整理刊行于世。汪晫笃志师古,故荟萃群书为其编辑。全书共九篇:内篇有《天命》、《鸢鱼》、《诚明》,外篇中有《无忧》、《胡母豹》、《丧服》、《鲁缪公》、《任贤》、《过齐》。书中对子思的学术思想有较全面反映。子思认为,“诚”是世界的根本,诚者物之始终,不诚则无物。人达到“至诚”,则可尽人之性,尽物之性,便能与天地相通。“诚”和“明”的关系是,自诚明谓之性,自明诚谓之教,诚则明,明则庆,他主张“天命之谓性”,“率性之谓道”,修道谓教,把天命和人道结合在一起。并进而把中庸思想发展为世界观,认为喜、怒、哀、乐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为天下的大本,和为天下的达道。他提倡重民思想,认为君主有惠民之心,不如废除一切非法之事,应把不居住的房子赐给穷人,把赏给妻妾的钱用来救济贫困。他强调君臣一体,君为本,臣为枝叶。本美则叶茂,本枯则叶凋。此书采摭虽较完备,但往往割裂经文,别立名目。《孔丛子》一书,朱熹等名儒反复考证为伪作,但汪晫在书中多有采用,并窜改原文。如《孔丛子》中“子上难所习,请于子思”句,注曰:“难者,诸子百家。”故下文子思答曰:“难说不存焉。”汪晫引用时,改为“子上请所习于子思”,则与子思答义不相连贯。又如《孔丛子》中“仲尼曰:‘由乎心,心之精神是谓圣,推数究理不一疑”句。此书引用时,于“圣”字下多一“区”字,于“疑”字上多一“物”字。再如《孔丛子》中“伋于进瞻,亟闻夫子之教”句。此书引用时,把“进瞻”改为“进善”。故后儒对汪晫失于鉴别,割裂经文,多有微辞。但《子思子》原本久佚,故此书仍不失为研究子思的重要文献。有明刊本,《四库全书》本及《曾思二子全书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墙东类稿

    二十卷。元陆文圭(1252-1336)撰。陆文圭字子方,江阴(今属江苏)人。幼而颖悟,博通经史及天文、地理、律象、医药、算术之学。隐居城东讲学,时称墙东先生。朝廷屡聘不就。文章融会经史,纵横变化。东南

  • 重游岳麓记

    一卷。清李元度撰。李元度,参见《登天岳山记》条。同治十一年(1872)四月八日,李元度与罗研生,郭意诚、张力臣重游岳麓作此记。此山为衡岳之麓,峙长沙湘江西岸,以书院而著名。岳麓书院为四大书院之一,旧为

  • 篇韵贯珠集

    一卷。明释真空撰。真空号清泉,万历中京师慈仁寺僧。是书八门,皆编为歌诀。一曰《五音篇首歌诀》,二曰《五音借部免疑海底金》,三曰《检五音篇海捷法总目》,四曰《贴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捷法》,五曰《订四声集韵卷

  • 富川县志

    ①十二卷,清叶承立纂修。叶承立,广东嘉应州(今广东梅县)人,进士,乾隆十九年(1754)任富川知县。考汉置富川县,属苍梧州,三国吴改属临贺郡,隋初属贺州,后改属始安郡,唐改复水,寻复故,明属平乐府。县

  • 汉隶异同

    十二集。清甘扬声(生卒年不详)辑。扬声字实求,宝山(今属上海市)人。这是隶书异体字的汇编。依照《康熙字典》体例,按地支分为十二集,每集之内亦分作若干部,每部之内录汉碑中不同于今字楷体的隶书(仅与今字波

  • 蜀碑记

    十卷。宋王象之撰。王象之,详见《舆地碑目记》条。清李调元编此书十卷,有退补斋金华丛书本附辨伪考异一卷。王象之的《舆地碑目记》中,所录蜀碑最详最多。李调元从王书中专门将蜀碑摘出,改标清代府县地名,将各碑

  • 凤池集

    清沈玉亮、陈琬同编。沈玉亮字瑶岑,字亦村,武康(今属浙江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清初戏曲作家,工诗古文,屡试科场,终不得志。长于谱曲,与洪升齐名。有杂剧《鸳鸯冢》、《钟馗吓鬼》,还有《课蒙余录》等。陈琬生卒

  • 丙子学易编

    一卷。宋李心传(1166-1243)撰。心传字微之,号秀岩,隆州井研(今属四川)人。父舜臣,尝为宗正寺主簿,兄道传,为宋名儒。心传于庆元元年(1195年)乡试落第,绝意不复应举,闭户著书。晚年因崔与之

  • 评注八代文宗

    八卷。旧本题明袁黄(1533-1606)编。袁黄字了凡,江苏吴江人。万历十四年(1586)进士。迁兵部主事。著有《皇都水利》。是编取《文选》中之近于举业者,摘拾成书。其中有全部删节者、也有节取数段者。

  • 说文假借例释

    一卷。清吴俜(其生平未详)撰。吴俜为广东鹤山(今高鹤县)人。是编亦专论六书之假借,其大旨谓古人字少,故依傍同声而寄其事。其说曰:“凡事物之无字者,皆得以寄之,此假借之本义。中古以后,文字日孳,古无其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