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贤堂集古法帖
十二卷。明朱奇源(生卒年不详)辑。朱奇源晋(今山西一带)人。为明代著名三藩之一-晋藩之主,世代工书,颇好名帖法迹,辑有此帖,刊成于弘治九年(1497)。该帖共十二卷,其中九卷皆取材于《秘阁帖》及《绛帖》,唯有第二卷为朱氏先祖书迹,第十一、十二两卷为朱氏所增益宋、元、明人书迹。该帖行款格式颇具条理,笔法清劲而有神致,曾一度成为晋地学者广泛效法的名帖法迹。该帖为明代著名三藩刻帖中之佼佼者。有明太原刻本。
十二卷。明朱奇源(生卒年不详)辑。朱奇源晋(今山西一带)人。为明代著名三藩之一-晋藩之主,世代工书,颇好名帖法迹,辑有此帖,刊成于弘治九年(1497)。该帖共十二卷,其中九卷皆取材于《秘阁帖》及《绛帖》,唯有第二卷为朱氏先祖书迹,第十一、十二两卷为朱氏所增益宋、元、明人书迹。该帖行款格式颇具条理,笔法清劲而有神致,曾一度成为晋地学者广泛效法的名帖法迹。该帖为明代著名三藩刻帖中之佼佼者。有明太原刻本。
十卷。朝鲜洪钟辑。洪钟,题衔为资宪大夫南绫君。朝鲜国王一向注重文献的编纂、整理,他觉得《大典》、《会通》等书叙事过简且有遗漏,于是命洪钟将六官诸司衙门典籍予以整理、汇集,编为一部书,命名为《六典条例》
一卷。清张承华撰。承华其人详见《大学臆解》条。是书有承华自序,以为《大学》一书自朱王异论,遂成聚讼,然朱子之可议在更定节次,其义理则孔门之正传:阳明之可议在格物之解,其古本则戴记之原文。今本古本文异而
三卷。清乔松年(生卒年不详)撰。该书仿傅山《传史》体例,只著录而不为谱。自周迄明,共得二百余人,后附神仙妇人及《蓬峄真逸诗刻》。搜集广博,但仍不免有遗漏,待补者很多。卷首有松年自序。现有同治十一年(1
即《台湾外纪》。
三十卷,首一卷,末一卷。清颜希深修,成城纂。颜希深字藩溪,广东连平人,贡生出身,乾隆十八年(1753)任泰安府知府。成城,浙江仁和人,进士出身,候选知县。泰安本为州,雍正十三年(1735)升州为泰安府
四卷。明傅振商编。生平见《古论元箸》条。蜀地自汉、晋以来,文章为盛。宋庆元中有程迂孙等《成都文类》,明嘉靖中又有周复俊《全蜀艺文志》。此集分为二十五类,后有傅振商自跋。原刻尚有《秦藻幽胜集》合为一编者
① 一卷。清潘相(详见《周易尊翼》)撰。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方苞曾撰《春秋比事》,起于王室伐救,终于阙文,共八十五目,事同而书法互异之处加以条例。潘相受北宋学者张载启发,认为《孟子》多与《春秋》相发明,
见《金匮要略》。
五卷,《附录》一卷。李刚己(1871-1914)撰。李刚己字刚己,南宫(今河北南宫市)人。从学范肯堂、贺松坡。清光绪十九年(1893)乡试,闱艺初出,合肥李文忠公见之,惊曰:“此人材器闳远,异日当与我
一卷。〔美〕方法敛(Frank H.chalfant)摹,白瑞华(Roswell S.Britton)校。线装,一册。方法敛,美国人,曾与英人库寿龄同为山东潍县牧师。当殷墟甲骨初出土时,他们二人合购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