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富顺县志

富顺县志

①五卷首一卷,清李芝、段玉裁等纂修。李芝,邑人。段玉载,金坛人,曾任富顺县知县,著述甚多。富顺县旧有志,然多阙漏,体例亦乖陋。段玉裁任县令后,属李芝网罗缺佚,亲自纂辑,遂成兹编。《富顺县志》光绪八年(1882)重刻乾隆四十二年(1777)本,共五卷首一卷。卷首一序,残缺无从考。次为明万历九年邑人熊敦朴序,次万历四十四年训导胡效双序,次清康熙二十五年(1686)叙州知州何源浚序,次乾隆二十五年(1760)熊葵向序。正文分为:卷一,建置、疆域、城池、治署、山川上。卷二,山川下、古迹、田赋、户口、盐政、里镇、风俗、防汛、坊表、坟墓、学校。卷三,坛庙、官师、宦迹。卷四,科第、乡贤上。卷五,乡贤下、孝义、文苑、列女、祥异、外纪。此志考据精审,文笔流畅。其削去天文及诸家题咏,依《吴郡志》例,散见于各类目。惟不绘图,且不载物产,似欠允当。此本为光绪间陈锡兑重刊,每卷有“署知县金坛段玉裁纂辑”十字。② 三十八卷,清罗廷权、吴鼎立修,吕上珍纂。吴鼎立,曾任富顺县知县。吕上珍,教谕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)县令段玉裁重修志后,道光六年(1826)县令宋廷桢又再修,兹编则为续道光宋志而作。《富顺县志》同治十一年(1872)刻本,段玉裁所修志颇有名于当时,与《武功志》、《朝邑志》并为学人所称道。然此志分门别类,率依通行条例,适与段志相戾,亦别具见识。文笔固平平,而于盐法等记载特详,尚有一定参考价值。③ 十七卷首一卷。彭文治等修,卢庆家等纂。彭文治,邑人,名士。卢庆家,蜀中学界名流。《富顺县志》民国二十年(1931)刻本,全书十七卷首一卷,分为:卷一,建置。卷二,仓储。卷三,方域。卷四,庙坛。卷五,食货。卷六,学校。卷七,礼俗。卷八,兵防。卷九,官师。卷十四,选举。卷十一,人物上。卷十二,人物下。卷十三,人物列女上。卷十四,人物列女下。卷十五,艺文。卷十六,杂异。卷十七,叙录。此志历十载而成,宋、陈二人又皆为蜀中名宿,故兹编刊行后,轰动一时。其中仓储、庙坛、盐引、砦堡、防御、官师、选举、人物各表之精密详晰,举足为法。综观全书,纲举目张,类目疏而不漏,内容繁而不芜,不愧为四川县志楷式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窥词管见

    一卷。清李渔(1611-1680)撰。李渔字笠鸿,一字谪凡,后字笠翁,号觉世稗官,别署笠道人、新亭樵客、随庵主人等,浙江兰溪人。少壮擅古文诗词,有才子之称。顺治十四年(1657)移家南京,筑芥子园,开

  • 吴中女士诗钞

    四卷。(又名《吴中十子诗钞》、《林屋吟》、《清吴中十子合集》)。张滋兰选编,任兆麟、心斋居士任文田阅定。张滋兰,生平不详。此书有乾隆五十四年(1789)刊本。是汇集吴中十女士十二种作品编辑而成的,主要

  • 八洞天

    八卷。题“笔炼阁编述”,自序后署“五色石主人题于笔炼阁”。五色石主人即小说《五色石》作者笔炼阁主人,胡士莹《话本小说概论》认为当是清徐述夔(详见《五色石》)别署。白话小说集,每卷演一个故事,共八个故事

  • 掾曹名臣录

    一卷。续集一卷。明王琼(生卒不详)撰。王琼,字德华,太原(今山西省太原市)人,明成化年间(1465~1487)进士,官至兵部尚书、督陕西三边军务,著有《晋溪奏议》、《漕河图志》、《北边事迹》、《西番事

  • 龙湖文集

    十五卷。明张治(?-1550)撰。张治,字文邦,湖南茶陵人。正德十六年(1521),进士第一。累官南京吏部尚书。为文渊阁大学士,进太子太保。卒谥文隐,改谥文毅,又改谥文肃。其人明史无传。朱彝尊《静志居

  • 恩纪诗集

    七卷。明朱祐杭(?一1519)撰。祐杭为明宪宗第四子。自号纯一道人。成化二十三年(1487)封兴献王,建藩安陆(今湖北安陆)。史称其嗜诗书,绝珍玩。死后,其子朱厚熄入继大统,是为世宗,追封其为献皇帝。

  • 新旧唐书杂论

    一卷,明李东阳(1447-1516)撰。东阳字宾之,号西涯,湖广茶陵(今属湖南)人,天顺年间中进士,历编修、侍讲学士之职。弘治八年(1495年)由礼部右侍郎进文渊阁大学士,参预机务。正德时官至少师兼太

  • 心庵词存

    四卷。清何兆瀛(1809-1890)撰。兆瀛字通甫,号青耜,江宁(今属江苏)人。道光举人,官至两广盐运使。博闻多识,尤娴习朝章国故,以文章诗酒自娱。著作有《老学后庵文集》、《心庵诗存》等。《心庵词存》

  • 国朝学案小识

    十五卷。清唐鉴(1778-1861)撰。鉴字镜海,善化(今湖南长沙)人。嘉庆十四年(1809年)进士,官至太常寺卿,谥确慎。鉴潜研性道,笃信程朱之学。该书以陆清献、张杨园、陆桴亭、张清恪为正宗,汤文正

  • 春秋左氏传小疏

    一卷。清沈彤(详见《尚书小疏》)撰。此书专以订正杜注孔疏以及赵汸、顾炎武诸人补正杜注所出现之错误。如襄公二十五年《传》:“赋车兵徒兵”,杜注云:“年兵甲士”,孔疏云:“知非兵器者,上云数甲兵,下云甲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