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尔雅

尔雅

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《尔雅》三卷二十篇,今本只存十九篇,篇数有差。其原因各有解释,清翟灏《尔雅补郭》疑古本当有《释礼》一篇,与《释乐》相次,《祭名》、《讲武》、《旌旗》三章,即《释礼》之残文,今阑入《释天》。《释礼》今本缺。清孙志祖《读书脞录续篇》谓《释诂》原析为上下篇。清王鸣盛《蛾术编》谓称三卷乃因卷帙浩繁,故析为上中下;称二十篇,因十九篇外,另有《序篇》,今已无传。按《隋书》和新、旧《唐书》以及《宋史》之《经籍志》、《艺文志》,均只著录《尔雅》三卷,不言篇数。今本《尔雅》之《释诂》题下,宋邢昺疏曰:“《尔雅·叙篇》云:《释诂》、《释言》通古今之字,古与今异言也。”邢氏所言《叙篇》,或即王鸣盛之所谓亡佚者,此篇宋时已无传,故邢疏仅据前人所述转引数语,邢本《尔雅》无之。要之,今本《尔雅》篇章已有残缺,非汉人原书之面目。今本十九篇,为《释诂》、《释言》、《释训》、《释亲》、《释宫》、《释器》、《释乐》、《释天》、《释地》、《释丘》、《释山》、《释水》、《释草》、《释木》、《释虫》、《释鱼》、《释鸟》、《释兽》、《释畜》。《尔雅》首创按词义系统和词语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,其首三篇大抵为训释一般词语者,后十六篇为训释各种名物者。首三篇内容,清郝懿行《尔雅义疏》分别概括如下:《释诂》“自‘始也’以下,‘终也’以上,皆举古言释以今语。其间文字重复,展转相通,盖有诸家增益,用广异闻。”《释言》“约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也。言即字也,‘释言’即解字也,古以一字为一言。此篇所释皆单文起义,多不过二三言,与《释诂》之篇动连十余文而为一义者殊焉。”《释训》“多形容写貌之词,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,‘子子孙孙’以下则又略释《诗》义,谐于古音;‘抑密秩清’以下复取断文零句诠释终篇。”《释亲》释宗族、母党、妻党、婚姻之亲,以定名分;《释宫》释宫室、户牖、台榭、道路之名,以考见古今居处制度;《释器》释笾豆、鼎鼐、网罟、衣服、车舆、弓矢之名,以考见古今衣食行制度;《释乐》释五音、琴瑟、钟磬、笙篪之名,以考见古今音乐之制;《释天》释四时、祥灾、岁阳、岁名、月阳、月名、风雨、星名,以及祭名、讲武、旌旗等类,以明古今天文之制;《释地》释九州、十薮、八陵、九府、五方、郊野、四极之地,兼及九府特产、五方异气,以辨乎古今地理名物;《释丘》释丘之名,兼释地望,附以崖岸;《释山》释诸山名号及其形体;《释水》释泉源川流,兼及溪谷沟浍之名、津涉舟航之利;《释草》释百卉之名;《释木》释树木之名;《释虫》释虫名;《释鱼》释鱼名,兼包鳞介之属;《释鸟》释鸟类名称,并及蝙蝠、鼯鼠;《释兽》释兽类之名,鼠属、属、须属附焉;《释畜》释家畜之名。“尔雅”之所取义,昔有数说。汉刘熙《释名·释典艺》曰:“《尔雅》,尔,昵也,昵,近也;雅,义也,义,正也。五方之言不同,皆以近正为主也。”《汉书·艺文志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:“尔,近也,雅,正也。”二氏释“尔雅”为“近正”,谓是书以“正言”释“五方之言”,故名“尔雅”。《论语·述而》曰:“子所雅言,《诗》、《书》、执礼,皆雅言也。”汉孔安国注曰:“雅言,正言也。”汉郑玄注曰:“读先王典法,必正言其音,然后义全,故不可有所讳,礼不诵,故言执。”可证“雅言”即正言,亦即具有共同语性质的文学语言。清刘宝楠《论语正义》曰:“五方之俗不能强同,或意同而言异,或言同而声异,综集谣俗,释以雅言,比物连类,使相附近,故曰‘尔雅’。”晋郭璞《尔雅注》则谓《尔雅》“所以释古今之异言,通方俗之殊语。”认为《尔雅》一书是以今言释古语,以雅言释方言殊语之作。综合诸说,可知“尔雅”之名取义于“近正”;《尔雅》一书乃以今之雅言训释古语及殊方异语之书。《尔雅》之作者,古今颇多异说,黄季刚《尔雅略说》归纳众说,析为三派。甲、《尔雅》为孔子门人所作。是说出自郑玄,刘彦和、贾公彦、刘勰、焦竑之流并赞同之。近代学者中,章太炎、黄季刚亦力主是说,黄氏《尔雅略说》曰:“窃谓《尔雅》之名,起于中古,而成书则自孔徒;故毛公释《诗》依傍故训;《小雅》之作,比拟旧文。使出于后来,何足以为六艺之喉衿哉?”乙、《尔雅》为周公所作。三国魏张揖《上广雅表》云:“臣闻昔在周公……六年制礼,以导天下,著《尔雅》一篇,以释其意义。”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·序录》赞同张说。丙、《尔雅》为秦汉间儒生所作。宋欧阳修《诗本义》谓“《尔雅》非圣人之书,不能无失,考其文理,乃是秦汉间之学《诗》者,纂集说《诗》博士解诂之言尔。”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谓其书在毛亨以后,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,递相增益,周公、孔徒皆依托之词,且其书非纂自一手也。释《诗》者不及十之一,可证非专为《诗》作。释《五经》者不及十之三四,可证亦非专为《五经》作。“今观其文,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异,以广见闻,实自为一书,不附经义。”现代学者多认为《尔雅》一书出自汉儒之手,罗常培、周祖谟力主此说。洪诚、何九盈等人则认为《尔雅》成于战国末年,作者是齐鲁儒生。案汉赵岐《孟子题辞》曰:“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,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尔雅》,皆置博士。”是《尔雅》于孝文时已置博士,汉初时当已流传,故《尔雅》一书当成于战国人之手,复经汉儒递相增补,非一人一时而成也。《尔雅》注本甚多,其中以晋郭璞注、宋邢昺疏之《尔雅注疏》、清邵晋涵之《尔雅正义》、清郝懿行之《尔雅义疏》最知名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词学集成

    八卷。清江顺怡(约公元1862年前后在世)撰。江顺怡字秋珊,自署愿为明镜室主人,安徽旌德人。生卒年不详,光绪年间(1875-1908)曾为县丞,在浙江候补。他工于词,有《愿为明镜室词》行世,又有《续红

  • 延平答问

    一卷,附录一卷。宋朱熹撰。熹父松,宣和中官闽,生熹于延平(今福建南平市)。朱熹为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,阐发儒家思想中的“仁”和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的思想;继承和发展二程(程颢、程颐)理气关系的学说,集

  • 赠言小集

    一卷。不著编辑者名氏,皆题画之作。末有旧跋,称元季诗文之盛,惟玉山唱酬诸家最称风雅。赠言之集,昔寓金陵邵氏,见其藏本,为帙颇多。甲申兵燹之后,遂不复见。适从孙青选留心搜秘,略备数种。惜仅十之二三。考其

  • 大学集要

    一卷。中庸集要 一卷。清萧开运撰。开运字淳斋,湖北黄陂(今湖北黄陂)人。是书恪遵朱注,不敢少叛。就注作解,章后又附总解,但学识庸下,循文敷衍,无所阐明,甚至不免谬误。如“大学之道”,注云“大学者,大人

  • 类雅

    二十卷。不著撰者姓名。观其书中风雨类引《蠡海集》、此书为明人王逵撰。又于鸟类引《埤雅广要》,此书为明人牛衷撰。可见本书似为明人所撰。书转抄而成,又不详其出典。如开卷“蔚兰天”一条,乃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

  • 洞灵真经

    见《亢仓子》。

  • 絮香吟馆小草

    一卷。清嵩龄文撰。嵩龄文,生卒年不详,字竹友,库雅勒氏,满洲旗人,为乌佳氏侍卫忠善亭之妻,清代文学家。“生有夙慧,博通坟典,尤工于诗”。早寡。其诗《晓枕书感》云:“初回蝶梦远钟鸣,微白窗棂月尚明。起舞

  • 滂喜斋藏书记

    三卷,附宋元本书目一卷。清叶昌炽撰。滂喜斋为潘祖荫之藏室题名。潘祖荫(1830-1890),字东镛,号伯寅,又号郑庵。咸丰二年(1852)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自幼好学,笃嗜藏书,每获一书,辄为解题。初

  • 别本茶经

    三卷。明汤显祖(详见《五侯鲭》)撰。旧本题为玉茗堂主人阅。玉茗堂主人是汤氏的别号。《别本茶经》取陆羽《茶经》为一卷,后附水辨、后集各一卷。是书主要论述茶的性状、品质、产地、煎茶之水、以及记叙、歌咏有关

  • 疏食谱

    一卷。宋陈达叟编。陈达叟,清漳(今河北肥乡县)人,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。编有《疏食谱》一书。是书原本未标作者姓氏,明汪士贤《山居杂志》载此书,题作者名为清漳陈达叟撰,没有标明什么时代。《千顷堂书目》也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