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尚书大传注

尚书大传注

① 三卷。清孔广林辑。本书没有序例,卷一、卷二为《尚书大传》之注,卷三为《略说》,卷末附有序目,其分篇也全部按照《汉书·艺文志》。所引传及注,也都一一注明出处,比二卢本更完善。陈寿祺极称孔本之善。不过,其中错误也不少,如“遂践奄”一条应在《大诰篇》中,孔广林误引之入《成王政篇》;“祭之为言察也”一条,《太平御览》引作《周传》,孔广林入之《略记》;此外,孔氏还有一些误改及遗漏之处。本书以学津讨原本问世。② 一卷。汉郑玄注,清黄奭辑。在黄奭之前,辑录《尚书大传》之郑注者,有孔广林和袁钧的两个本子,“传”文与“注”文都注明出处。两本相较,孔本稍简略一些,袁本较为详尽。黄氏所辑《尚书大传注》之体例,与孔、袁二本相同。所辑之“传”文,与袁本相比各有详略之处。所辑郑注虽然不多,但比袁本稍详,如“西度柳谷”一句之下,多“五色聚为柳,日入时见五色”十一字;开篇从《玉海》转引《中兴书目》增序“盖身伏生也。伏生为秦博士,至孝文时,年且百岁,欧阳生、张生从学焉,音声犹有伪误,先后犹有差舛,重以篆隶之殊,不能无失。伏生终后,数子各论之曰‘传’。刘子政校中书,奏此目录,凡四十一篇。玄铨诠为八十三篇。”共一百零八字,也都是袁本所没有辑录的。此书有通德堂经解本。③ 三卷。汉郑玄注,清袁钧辑。袁钧字秉国,一字陶轩,号西庐,鄞(今浙江省宁波市)人,清代中期学者。乾隆拔贡,嘉庆初年举孝廉方正,后主稽山书院。袁钧聪颖过人,工诗、古文、辞,治学崇尚汉学,尤深于郑玄之学,有《郑氏佚书》、《四明文献征》及《近体乐府》等。袁氏所辑郑注《尚书大传》,依《隋志》作三卷,书中所举之“今本四卷”,是指雅雨堂本。书中多次称引之《考异》,则是抱经堂本。袁钧根据这两种本子来校补郑注之伪漏,且每条都注明出处,间或还附有考证。每条之下多有袁尧年的案语,袁尧年乃袁氏族曾孙。袁钧辑录较为审慎,后袁尧年又根据陈寿祺本来加以补充,对于陈本之增删,也多有意义。如陈本传文混淆不清者,重新为之考定;不十分确当者,则删除不录;此外,还补充了不少陈本所无者。此书为清人辑录的《尚书大传》郑注的较为完备而又较有学术价值者,它最早刊布于光绪甲申(1884年)郑氏佚书中,先于皮锡瑞作疏证十二年,可惜皮锡瑞未见此书,故无由借鉴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心印绀珠经

    二卷。明李汤卿(生卒年不详)撰。赵瀛校刊。李汤卿生平事迹不详。赵瀛为嘉兴府知府。全书共九篇,上卷包括四篇:“原道统”篇略述医史,并简介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、扁鹊等历史人物,又论及标本运气、治则、用药等,提

  • 荣河县志

    ①八卷。清李长庚修,张殿珠纂。李长庚字宏庵,辽宁辽阳县人,康熙二年(1663)举人,康熙十二年(1673),任荣河县知县。在任期,仁慈爱民,德政颇嘉。张殿珠,举人,新宁知县。按荣志创修于明万历二十六年

  • 三经谊诂

    不分卷。近人马其昶(详见《毛诗学》)撰。书名所题三经,指《孝经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。在自序中称,圣人之道“莫切于《孝经》,莫辨于《大学》,莫邃于《中庸》。”郑玄认为,《孝经》是孔子所作,马其昶谓非孔子自

  • 东牟守城纪略

    一卷。清戴燮元撰。燮元生卒年不详,江苏丹徒(今镇江市)人。咸丰十一年(1861),他随父戴肇辰在山东登州府任,适值捻军张乐行部进逼山东,攻打登州。燮元随其父守城四十余日,朝夕相伴。捻军离去后,燮元将目

  • 系传说卦辑义

    无卷数。清末黄福辑。黄福,沔阳人,其它不详。据此书自序“程传只解上下经不及十翼。而系辞传以下注,惟朱子本义为简括,兹本朱子,间亦参取他家,附以鄙见,汇为一编”,作者力图恢复孔子易说之真貌。认为系辞各有

  • 胡氏禹贡图考正

    一卷。清陈宗谊撰。陈宗谊字孝宫,广东番禺人,五品卿衔,陈澧之子。本书刊行时附于其父陈澧《东塾丛书·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》之后,所以王先谦刻《皇清经解续编》时,误题此书为陈澧所作。本书虽名为“考正”,但对

  • 易象约言

    无卷数。清吴鼐撰。吴鼐字大年,无锡人。乾隆元年(1736)进士。官任工部主事。此书诠释文句颇为简明。只是自序说:“考究先儒更定诸本,而从其是者”。但是将文言分为上下而彖辞、象辞反不分上下,又每卦彖辞以

  • 有诚堂诗词

    四卷。清方彦珍撰。方彦珍,生卒年不详,字静云,号岫君,江苏仪征人,甘泉程立慕之妻。清代词人。著有《有诚堂诗词》四卷,《正始集》中收有她的《缄吟稿》一卷作品。此书有道光四年(1824)刊本。

  • 百一方

    见《肘后备急方》。

  • 通鉴地理通释

    十四卷。南宋王应麟(1223-1296)撰。应麟字伯厚,号深宁居士,庆元(今浙江宁波)人。淳祐进士。历任西安主簿、太常博士、秘书郎、著作郎、起居舍人、兼国史编修、实录检讨、尚书兼给事中等。博洽多闻,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