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干禄字书

干禄字书

一卷。唐颜元孙(?-714)撰。元孙字韦修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市)人。为颜师古四世从孙,颜杲卿父,颜真卿诸父。历官长安尉,太子舍人,滁、沂、濠三州刺史。是书为现存最早一本辨正楷书字体的书,它以颜师古《字样》为蓝本,重加校定增补而成。元孙认为,写字是否规范,对人仕途升沉关系很大,因此把他这本指导写字的书叫做《干禄字书》。其编写体例是,“以四声隶字,又以二百六部排比字之后先。每字分俗、通、正三体,颇为详核。”(《四库提要》)所谓俗体,指与标准隶楷不同有些差误的字,如“衷”作“”、“皃”作“”之类。所谓通体,指沿用已久的隶省、隶变或改易偏旁的字,如“走”作“”、“阪”作“坂”之类。所谓正体,指标准隶楷合乎规范的字,如“派”之与“泒”、“第”之与“第”之类。书中对所列出的字体,都要一一加以说明;遇有形体近似,容易相混的字,如“彤”与“肜”、“宄”与“究”之类,则一并举出加以分辨。其自序说:“自改篆行隶,渐失本真。若总据《说文》,便下笔多碍,当去泰去甚,使轻重合宜。”颜氏固然最为重视正体,但他对俗体也不一概排斥。他认为俗、通、正三体可以用于不同场合:俗体可以用于书写籍帐、文案、券契、药方等;通体可以用于书写表奏、笺启、尺牍、判状等;而著述、文章、对策、碑碣,特别是进士考试,则要用正体书写。颜氏所做的这些整理辨正工作,对后来楷书的规范化起了一定作用。书中对三种字体的辨正,有的也不甚妥当,《四库提要》云:“如‘虫蟲’、‘啚圖’、‘啇商’、‘冻’,截然两字,而以为上俗下正;又如‘兒’,古“貌”字,而云‘貌’正‘皃’通;‘韭’之作‘韮’、‘芻’之作‘’,直是俗字,而以为通用。”元孙侄书法家颜真卿大历九年(774)官湖州时,曾书写之以刻石。开成四年(839)杨汉公于湖州,南宋时宇文时中在成都,都曾重行摹刻于石,这就是所谓湖本与蜀本。以湖本锓之木者,始于南宋宝旸丁巳(1257)衡阳陈兰孙。清马曰潞得此本翻刻之,证以蜀本则率多谬误。周中孚称,诸本之中以嘉庆乙丑(1805)龚氏刊本最善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鹤溪文稿

    不分卷。清王鸣韶(1732-1788)撰。王鸣韶初名廷谔,字鹗起,以有田在太仓之鹤溪,又号鹤溪子。钱大昕《潜研堂集·鹤溪子墓志铭》称其眉目如画,举止有名家风度,漂染家学;又称其侍二亲甚谨,而学日益进。

  • 佩韦斋辑闻

    四卷。宋末元初俞德邻(生卒年不详)撰。俞德邻字宗大,号大迂山人,又作太玉山人,温州永嘉(今浙江温州)人,徙居京口(今江苏镇江)。咸淳九年(1273)进士及第。宋亡不仕,隐居以终。隐居期间,遍读经史百家

  • 书史

    一卷。宋米芾撰。米芾生平详见《画史》。《书史》辑录前人书法真迹,皆以作者米氏之“平生目历”为据,始于西晋,迄于五代,凡此间书法名迹及印章跋尾,纸绢褙裱等,俱详记细载。辨叙其流传之渊源,考证其真伪,是后

  • 廿二史纪事提要

    八卷。清吴绥撰。吴绥字韩章,江苏无锡人。该书成于顺治年间,采用纲目体,于诸史中择其大事为纲,概括原文作为目,时间起于太古,迄于明末,故以廿二史为名。但作者采摭的并不是诸全史,而仅为坊刻纲鉴,故更为简略

  • 颍州府志

    十卷。清王敛福纂修。王敛福,字凝箕,一字凤山,山东诸城人,乾隆间凡两守颍郡。颍郡故属凤阳,雍正元年改为直隶州,辖颍、霍二县,十三年复改为府,辖一州五县,幅员辽阔,而久无专志之辑。王敛福来守是郡,始设局

  •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

    一卷。东晋佚名译《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》,因书用阿育王事为喻,故命经名。旨在取故事十二则以证嘉言。首言人护经法,如母护子;次言近贤成智,近愚益惑;再次言与善师值得免众苦,与恶师值,则习恶事不离众祸;再言

  • 山樵暇语

    十卷。明俞弁撰。其生卒年不详。俞弁,字子容,号守约居士,长州(今江苏省吴县)人。其所居曰紫芝堂。俞弁好藏书,能诗,又通医学,著有《续医说》十卷,《脉证方药》十二卷,《山樵暇语》十卷等。此书杂录古今琐事

  • 蚕尾集

    十卷。《续集》二卷。《后集》二卷。清王士祯(1634-1711)撰。王士祯,字贻上,号阮亭,自号渔洋山人。新城(今山东桓台)人。顺治十五年(1658)进士,官至刑部尚书。士祯堪称清“一代正宗”,与朱彝

  • 周易对卦数变合参

    一卷。明喻国人撰。此书说朱熹不懂《易》中“十年”、“三年”、“七日”、“八日”之旨,以及讼卦九二爻辞“三百户”之数。乃撰此书以明之。其方法是附会反对卦。如屯蒙为反对卦,以二卦合,屯居下蒙居上,屯二爻为

  • 宝颜堂秘笈

    二百二十六种,四百五十七卷。明陈继儒(详见史部《建文史待》)编辑。“宝颜堂”为编者书室之名。丛书分为正、续、广、普、汇、秘六集,主要有:宋周密《云烟过眼录》、元吾丘衍《学古编》、梁庾肩吾《书品》、明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