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广弘明集

广弘明集

三十卷。唐代僧人道宣(596-667)撰。道宣是法名,其俗姓钱。原籍吴兴(今浙江省湖州市)人,另有人认为他是丹徒(今属江苏)人,或长城(治所在今浙江省长兴)人。曾为长安西明寺上座,参与玄奘译场,负责文字工作。道宣自10岁出家于长安日严寺,11岁在本寺落发为僧。大体上30岁以前广学弘法,30岁以后是从事各项著述活动。其一生主要事迹有二,一是,对《四分律》的开宗弘化,使他成为中国佛教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律宗创始人。因其常居终南山研究、弘化戒律,故有“南山律师”之称。二是,从事佛教文史著述,使他赢得了佛教史学家之称。道宣机敏聪慧,学识渊博,著述很多。据其著《大唐内典录》卷十记载:“终南山沙门释道宣撰传录等合一百余卷”。另据《宋高僧传》卷十四载,其著作共有220余卷。在戒律方面主要著述有: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》三卷。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》三卷。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》二卷。《四分律含注戒本疏》三卷。《比丘尼钞》三卷。在佛教文史方面主要著述除《广弘明集》三十卷外,还有《续高僧传》三十卷。《释迦方志》二卷。《佛化东渐图赞》一卷(已佚)。《集古今佛道论衡》四卷。《大唐内典录》十卷。《集神州三宝感通录》(一名《东夏三宝感通记》)三卷。《释迦氏谱》(一名《释迦略谱》)一卷。《圣迹现在图赞》一卷(今佚)。《后集续高僧传》十卷(今佚)。《法门文记》若干卷等。其中《续高僧传》、《释迦方志》、《集古今佛道论衡》、《大唐内典录》和广弘明集》等,均为佛教文史上的重要著作。说他“外博九流,内精三学,戒香芬洁,定水澄奇,存护法城,著述无辍”(《开元释教录》卷八),恰如其分。道宣自21岁起就受业于“钞疏山积,学徒云涌”的新兴律学大师智首门下,听其讲《四分律》四十遍。从而,奠定了道宣一生的律学基础。道宣还从师于兼弘《地论》和《四分》的灵裕,在关中弘阐《四分律》的洪遵。此外,道宣还经常跋涉山川到外地广泛参学,所以他自称“居无常师”。道宣《广弘明集》又写作《广宏明集》,本为南朝梁僧祐《弘明集》的续编。但因体例稍异,故称“广”而不称“续”。其《广弘明集》收载了自南北朝至唐代130余人的书文、序疏、诗赋、诏敕、铭等。主要内容是记述了佛教传入互唐初历朝历代的兴衰存废,佛道之间的矛盾与斗争,关于佛教义理的讨论等内容。该书在体例上分为十篇:一归正,二辩惑,三佛德,四法义,五僧行,六慈济,七戒功,八启福,九悔罪,十统归。在每篇前各置序文一篇,以统本篇。在学术上,该书排斥道教与《弘明集》相同。“叙道家者潜删其灵迹”。该书的优点是“其书采拾浩博,卷帙倍于僧祐”,使“坠简遗文,往往而在”。如“阮孝绪七录序文及其门目部分,儒家久已失传。隋志仅存其说,而此书第三卷内乃载其大纲,尚可推寻崖略”。其缺点在于,不免在论述上存在门户之见,存在片面性。现见载版本有:明吴勉学刻本,明万历十四年丙戌汪道昆刻本,二是嘉兴方册藏本四十卷。《四部丛刊》影印本,民国六年常州天宁寺重刻本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论语梁武帝注

    一卷。梁武帝(464-549)撰。清马国翰辑为一卷。梁武帝即萧衍,南朝梁开国君主。字叔达,小字练儿,南兰陵(今江苏省常州市)人。武帝著录有《周易大义》。史志并无记载武帝注《论语》之事。《释文》引有二节

  • 荆川稗编

    一百二十卷。明唐顺之(1507-1560)撰。唐顺之字应德,一字义修。武进(今江苏常州)人。嘉靖八年(1529)会试第一。曾以职方郎中视师浙江。亲自督领兵船在崇明抵御倭寇,因功擢右佥都御史。代凤阳巡抚

  • 瑶泉女史遗草

    一卷。清仲振宣撰。仲振宣生卒年不详,字芝云,江苏泰州人,仲鹤庆之次女,仲振宜之妹,张祥凤之妻。清代诗人。此书有嘉庆十二年(1807)刻本。为《泰州仲氏闺秀集合刻》之一。与其姊《绮泉女史遗草》合刻,称《

  • 孝经精义

    一卷。孝经后录一卷。孝经或问一卷。孝经余论一卷。清张叙撰。张叙字凤冈,江苏太仓(今江苏常熟)人。是书首有宋寿屏序及张叙自序。经文遵注疏本,刊去标目画为十三章。共分为四支,第一支即首章,为全书体要;第二

  • 笑道论

    一卷。北周甄鸾(生卒年不详)撰。甄鸾,中山(今属河北省境内)人,出身世代官宦人家,自幼饱学、“好内典”。入仕为官,为北周开国功臣,有“开国伯臣”之称。北周佛教昌盛,不仅佛道两家多有争执,而且,由于佛教

  • 音同义异辨

    一卷。清毕沅撰。参见《说文解字旧音》。是书把《说文》中本为一字(即异体字),经典或世俗别为二义的字汇为一编,本着许慎据形著训的原则加以考辨。例如:“求”“裘”、“裳”“常”、“祀”“禩”、“祐”“烜”

  • 尚书考异

    五卷。明梅鷟(详见《古易考原》)撰。《尚书》有今、古文之分,由汉儒伏生所传《尚书》二十九篇,系用当时通行文字(隶书)书写而成,因称今文《尚书》。汉武帝末年,鲁恭王坏孔子宅,自壁中得《尚书》四十五篇,系

  • 貂珰史鉴

    四卷。明张世则撰。张世则,诸城(今属山东)人,生卒不详,万历二年(1574)进士,官至四川安绵兵备副使。“貂珰”原系汉代中常侍的冠饰,金珰右貂。后中常侍之职用宦官充任,故称宦官为“貂珰”。此书是记述宦

  • 东流县志

    ①十二卷,明陈春修,汪文纂。陈春,浙江仁和人,明万历初知东流县事。汪文,自号清白堂居士,邑人,官云南维摩州知州。东流旧无专志,至明正德,邑宰李浑始创修东流县志。汪文谢官乡居时,适陈春来任东流知县,于是

  • 周翰林近光集

    三卷。《扈从诗》一卷。元周伯琦(1298-1369)撰。伯琦字伯温,号坚白居士。饶州鄱阳(今属江西)人。博学多才。累官翰林国史院编修官、监察御史。元顺帝时,伯琦以文章知遇,出入宫廷。于是裒录所作。此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