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悟真篇注疏

悟真篇注疏

三卷、附直指详说 一卷。宋张伯端(984-1082)撰,宋翁葆光(生卒年不详)注,元戴起宗(生卒年不详)疏。张伯端,后改名张用成,字平叔,天台(今属浙江省天台)人,少为儒生,涉猎儒释道三教典籍,博通星算、医卜、天文、地理等;宋治平年间(1064-1067),在桂林陆诜帐下任职,后随陆诜至成都;宋神宗熙宁二年(1069)游蜀地,遇真人授以金丹诀,改名张用成,号紫阳山人(见《道藏》: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卷四十九)。撰有《悟真篇》、《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》、《金丹四百字》等。《悟真篇》,又称《紫阳真人悟真篇》。古人修道练丹以求长生,修丹有内外之分。主内丹者,常依丹经道书所述,炼五彩之气,服七耀之光,吐浊纳清,习房中术等,主张吸天地精华,调身中之气;主外丹者,常依丹经方术之语,烧炼五金八石,妄求灵汞真铅,或煮熬草木雪霜之类,妄求灵丹妙药,但都没有成功。张伯端主张修内丹,但他认为丹经所述,多比喻之言,以防传于坏人,所以修丹者必须领悟丹经寓意进行修炼才能成功;如果修丹者“妄有执著、不悟妙法之真”(见张伯端自序)就不会成功。张伯端作《悟真篇》,就是希望修丹者“悟本舍妄以从真”(见张伯端自序)。《悟真篇》一书,以诗歌形式,阐述性命双修之旨,并引佛教坐禅之理,以倡儒释道三教归一之说。内含七言律诗一十六首,以应二八为十六之数,象征上弦月与下弦月相合而存真阴真阳之意;又含绝句六十四首,是按《周易》八八六十四卦之数;五言一首,以象太一真气;续添《西江月》一十二首,以应周天十二月之岁律。又有歌颂诗曲杂言三十六首,以尽达本明性之道。书中丹法,含《阴符经》之理,合《参同契》之旨,总结宋以前内丹理法及方术,寓意于歌咏之中。《悟真篇》一书,对后世金丹派养生家影响极大,宋以后历代丹家都将其与魏伯阳《参同契》同奉为金丹正宗典籍。由于此书写成后只在道教内部传播,所以一般学者很难见到真本,直到元代以后,世人才得见注本。张伯端再传弟子,象川(今属四川雅安)人翁葆光(字渊明,号无名子),因感觉传本《悟真篇》舛谬甚多,注解又多违原意,于是他据陆思成家传《悟真篇》真本,依《阴符经》按“道、法、术”分章之旨,分《悟真篇》为上、中、下三卷,“谓之三乘大法,以应《阴符经》之正义”(见翁葆光《悟真篇序》),并为《悟真篇》作注。翁葆光于《悟真篇》中每首律诗或绝句之下都详加解释,阐述道德性命之妙旨,以明诗词颂曲之寓意。翁葆光注本,对后世影响颇深,但至元代,已有窜乱,曾有薛道光注本传世,后人疑薛道光注本即翁葆光注本。元人戴起宗(字同甫,号空玄子),集庆路(今属南京)人,力辨薛道光注之伪,并为《悟真篇》翁葆光注作疏,阐述翁注未尽之意,而成世传《悟真篇注疏》本。戴起宗之疏,基本保持翁葆光注本的原貌;但也有不同之处,其卷末所收之文,不似张伯端之作,而似翁葆光以后之人所为。然而戴起宗所疏,仍可补翁葆光注本之不足。《四库全书》所收《悟真篇注疏》之后,又附录《直指详说》一卷。《直指详说》,是《悟真直指详说》的简称,而《悟真直指详说》的全称则是《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》、原题“象川无名子翁葆光述”。此卷是翁葆光注《悟真篇》和戴起宗疏之附录。其中所含《悟真直指说》、《三乘秘要论》、《三乘秘要诗》三篇是翁葆光注《悟真篇》的附录,要旨阐述分《悟真篇》为三卷的旨意;所含《悟真篇注辨》一篇和《金丹法象一篇,是戴起宗疏的附录,前者析辨“薛道光注”之伪;后者释解丹家术语,如“真阴、雌母、雌阴、阴火”(见本书《金丹法象》)等。总之,全书载录《悟真篇》全文及翁葆光注、戴起宗疏及《直指详说》,为后世学者研究金丹之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,所以后世养生家和学者都极为推重此书,当今气功界也视其为重要的修身典籍。现存明《道藏》(八卷)本、清《四库全书》本、《道书全集》本、《道藏举要》本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郴江百咏

    一卷。宋阮阅(约1139年前后在世)撰。阮阅字闳休,舒城(今安徽庐江县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宣和中,知郴州。建炎初(1127),以中奉大夫知袁州。著有《松菊集》,今佚不传。《郴江百咏》则其知郴州时所作。其

  • 读书敏求记

    四卷,清钱曾撰。钱曾(1629-1701),字遵王,号也是翁,又号贯花道人,述古主人,虞山(今江苏常熟)人,清代著名的藏书家、版本目录学家。其父钱裔肃和族曾祖钱谦益都是藏书家,受他们的影响,钱曾自幼喜

  • 拘虚晤言

    一卷。明陈沂(详见《维桢录》条)撰。此书皆为陈沂所著杂说之文,一卷,分三十四条,二千余字。其体例有些近似连珠体,先取两事排比成句,作为比喻,而后阐明其寓意,即不用韵,也不注意修辞,语言朴素、浅显,通俗

  • 论语释疑

    一卷。魏王弼(226-249)撰。清马国翰辑。弼字辅嗣,山阳(今河南焦作)人,魏著名思想家。著有《周易注》、《周易略例》、《老子注》、《老子指略》,《隋书·经籍志》有《论语释疑》三卷。马从皇侃《论语注

  • 等韵切音指南

    一卷。撰人不详。清劳乃宣《等韵一得·外篇》云:“考后一书(案指《等韵切音指南》)二十四图,与刘氏《切韵指南》二十四图大略相同,惟次序不同。与刘氏为一家之学。”这部韵图是改并刘鉴的《切韵指南》而成,与刘

  • 绎史摭遗

    十八卷。清李瑶撰。李瑶,字子玉,江苏吴县人,生卒年不详。是书记明末清初史事。以温睿临《南疆绎史》为底本,对书中位号有不应书者,事迹有不尽备者,悉为考证得失,缀补周详。其余忠贤义烈,与夫闺中方外之卓然有

  • 见素文集

    二十八卷。《奏疏》七卷。《续集》十二卷。明林俊(1452-1527)撰。林俊,字待用,号见素,莆田(今属福建)人。成化十四年(1478)进士,李东阳亟称之,谓其“当以文名世”,官至刑部尚书。林俊为官清

  • 魏郑公谏录

    五卷。唐王方庆(?-702)撰。王方庆名綝,以字行。咸阳(今属陕西)人。武后时官至凤阁侍郎平章事,终于太子左庶子,封石泉公,谥号贞。平生著述颇丰,除本书外,还著有《南宫故事》、《尚书考功簿》、《谏林》

  • 姚江逸诗

    十五卷。清黄宗羲(1610-1695)编。黄宗羲字太冲,号梨洲,馀姚(今浙江余姚)人。父尊素,以忠直死于魏阉之难,宗羲具疏讼冤。思宗叹为忠义孤儿,使归。益肆力于学,尽发家藏书读之,不足,复借抄之。受业

  • 丁戊之间行卷

    十卷。清易顺鼎(1858-1920)撰。生平详见《琴志楼词》(辞目)。此编共十卷。卷一为赋、卷二为骈文、卷三至卷七为古今体诗,卷八为词,卷九为南北曲,以上皆作于光绪三年(1877)至四年(1878)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