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慎子

慎子

一卷。慎到(前350-前275)撰。慎到,战国时期赵国人。关于他的事迹,史书记载较为简略。据《史记·孟荀列传》记载:“到为稷下先生,与田骈齐名,至湣王时而去。”《战国策·赵策》亦云:“蔺相如困秦王,归,有矜色,谓慎子……”可见,慎到是战国时期一个相当活跃的社会活动家。慎到的学术思想,极其芜杂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曾有过这样的评价:“尚法而无法,下修而好作,上则取听于上,下则取从于俗,终日言成文典,及紃察之,则倜然无所归宿,不可以经国定分。”《荀子·解蔽》也曾指出:“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”,“有见于后无见于先”。其“有见于后无见于先”是道家的主旨。其“蔽于法而不知贤”,是韩非法家的言论。慎到的思想,对后来韩非法家学派有过重大的影响。慎到的言论,保存在《慎子》一书之中。《史记·孟荀列传》记载:“慎到著十二论”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:“《慎子》四十二篇”。《史记》裴骃《集解》引徐广曰:“今《慎子》,刘向所定,有四十一篇。”四十一篇可能为四十二篇之误。《隋书》,新、旧《唐书》著录:“《慎子》十卷,滕辅注。”宋朝藏书家陈振孙在《直斋书录解题》中说:《慎子》一书,“今麻纱刻本才五篇,固非全书也。《崇文总目》言三十七篇”。《崇文总目》是北宋时期官府的藏书目录,当时所藏三十七篇,大概是北宋末年散失了。这说明,《慎子》一书在北宋时期已有两种版本,一是官府所藏三十七篇本;二是民间流传的五篇本。金德建在《司马迁所见书考》中认为:三十七篇加五篇,正好等于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著录的四十二篇。这四十二篇分成二个本子,一是三十七篇本,二是五篇本。到明朝末期,又出现一部《慎子》,分内外两篇,为明慎懋赏伪作。现存《慎子》的版本有《子汇》本,影印明刊本。清严可均辑《守山阁丛书》本。清钱熙祚辑《诸子集成》本,《四库全书》本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尚书余论

    一卷。清丁晏撰。丁晏字俭卿,号柘堂,江苏山阳(今江苏省淮安县)人,道光元年(1821年)举人。清代自从武进人臧琳力攻王肃作伪之后,附和他的人就越来越多,几成定论。丁晏出生较晚,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很大影

  • 周易经史汇纂

    四卷。清查彬撰。查彬字伯野。大兴人。嘉庆四年(1799)进士。官至信阳州知州。此书为作者所著《湘芗漫录》的第一种。据费庚吉序,言此书“以经为经,以史为纬,援据精而简择当。”但观其全书却并非如此。如他解

  • 华影吹笙阁遗稿

    一卷。清戴小琼撰。戴小琼,生卒年不详,字菊亭,号墨华道人,浙江嘉兴人,观察沈涛之妻。清代诗人。此书有道光二十五年(1845)刊本,与沈珏女史《画理斋诗稿》合刻。书前有潘曾莹所作序言,共收二十二首诗。

  • 萝月轩诗集

    八卷。清史筠撰。史筠,生卒年不详,字湘霞,号石门女史,山东济宁人。清代诗人。此书有道光十五年(1835)刊本。

  • 读经校语

    二卷。清孙经世(详见《惕斋经说》)撰。本书卷一为《周礼》,共九十八条,卷二为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,共一百六十一条。大体上是对或字、借字、俗字、讹字、古今字、引伸字、小篆新造字乃至衍字、漏字,一一加以分别

  • 白鹿洞规条目

    二十卷。清代王澍(1668-1743)撰。王澍见《禹贡谱》条。全书以朱熹《白鹿洞规》为纲,并分类分条进行论述,论述中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著述及史部著作中的内容,是一部系统研究朱熹《白鹿洞规》的书。

  • 江南闻见录

    一卷。(明末清初)不著撰人。此书逐日记顺治二年(1645)南京迎降前后二十日间事。首记弘光帝潜行出城,不知所往,城中混乱,马士英出逃,赵城忻迎降,献太子于豫王多铎,又记寻到弘光,豫王设宴,嘲笑之语。书

  • 毛诗笺音证

    一卷。后魏刘芳(453-513)撰,清王谟辑。刘芳字伯文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汉楚元王刘交之后。始为主客郎,拜中书博士,中书侍郎,迁太子庶子兼员外散骑常侍,国子祭酒,侍中,太常卿。卒赠镇东将军、徐州

  • 林肯传

    一册。美国清洁理撰,译者不详。该书述林肯一生事迹。译文流畅易懂。现存有广学会本。

  • 诒谷草堂诗集

    一卷。清余廷灿(1729-1798)撰。余廷灿字卿雯,号存吾。湖南长沙人。乾隆进士。官检讨。著有《存吾文集》。此为诗集。邓显鹤《沅相耆旧集》卷九十五录廷灿诗二十一首,说廷灿集无刊本,故所存不多。此本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