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戴东原转语补释

戴东原转语补释

四卷。曾广源撰。广源字浩然,湖北江陵人,曾任教于中国大学等校。尚著《等切南针》、《反切释例》等。是编分四章:卷一释序、卷二释韵、卷三释声、卷四释章。是编之作专为证明《声类表》即《转语二十章》,以《转语叙》与《声类表》相较知之。叙云:“今别为二十章”,以《声类表》每行二十格按之,知每格即为一章也。又云:“其为声之大限五”,即表之声类也,其数适五;“小限各四”者,即每类之各有四等也。又云:“参伍之法,‘台’、‘余’、‘予’、‘阳’,自称之词,在次三章。‘吾’、‘’、‘言’、‘我’,亦自称之词,在次十有五章。截四章为一类,类有四位。三与十有五,数其位皆至三而得之,位同也。”按《声类表》,“台”“予”“余”“阳”皆喻母,在首格三位,“吾”“卬”皆疑母,在《二十章》为第十五章,在小限则为第三位。是《叙言》与《表》合,则《表》之为转语,可以论定(按赵邦彦有《戴氏声类蠡测》,与曾说同),而世以为《转语》已佚者。考戴氏之卒,在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四月,距《表》成祇二十日,既不为例言以发其义,而丙申(1776年)答段氏书又浮沉至身后始达,段氏为《声类表叙》,只称戴氏论韵集诸家大成,于声位之说不能有所发明。而孔继涵刻《东原遗书》,见遗稿大题无标为“转语”者,遂谓《转语》已逸,取戴氏丙申春问答段氏论韵书与《声类表》合为一刻,而别录《转语叙》于《文集》。自是,《叙》、《表》撕裂,无所取证,后人乃疑《叙》为徒作,以《声类表》为专表韵部矣。案曾氏之说不无道理,《转语二十章序(叙)》,作于乾隆丁卯(1747年),《声类表》亦刊于是年。《序》云:“凡同位则同声,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。位同则声变而同,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。”又云:“昔人既作《尔雅》、《方言》、《释名》,余以谓犹阙一卷书,创为是篇,用补其阙,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,疑于声者以义正之。”其旨与《声类表》亦同。曾氏既持是说,遂思补戴说之未逮,撰《释韵》、《释声》、《释章》三篇以补之,然曾氏功力不及,所释内外转、母、位、清浊诸条,语多纠谬,颇为人所诟病(见魏建功《古音系研究》)。是编有民国十八年(1929年)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钟山志

    十六卷。清胡传钊撰。胡传钊,字丽樵,湖南善化(今长沙)人。官江西知府。石钟山在湖口县有二。县治南为上石钟山。县治北为下石钟山。距县治各一里。两崖相对,壁立数百仞。隔九江郡六十里。《石钟山志》光绪九年(

  • 传经表补正

    十三卷,附经传建立博士表 一卷。清汪大钧(生卒年不详)撰。大钧字仲虞,浙江钱塘(今杭州市)人,生平不详。本书为补正洪亮吉《传经表》而作。因为朱彝尊所撰《经义考》载有师承一门,实际上就是洪亮吉所本,但详

  • 星轺指掌

    三卷,续一卷。德国人马尔顿撰。马尔顿(1756-1821),德国汉堡人,国际法名家。乾隆五十四年(1789),撰成《欧罗巴近代国际法》,当时颇流行于世。《星轺指掌》似是该书的外交篇,道光初年法文本刊行

  • 大学节训

    一卷。清吕调阳撰。调阳字竹庐,四川彭县(今四川彭县)人,同治三年(1864)举人。著有《商周彝器释铭》、《彭县金石志》等书。其解《大学》,则用古本,依节训释,不从朱子三纲领八条目之说。如释明德、新民、

  • 东林同难录

    一卷。清缪敬持(生卒年不详)撰。敬持江苏江阴人。明朝天启年间,宦官把持朝政,东林党诸多俊杰被难。其后人辑有《同难录》,桐城左氏刻之。康熙七年(1668年),敬持订补其缺,重新刻印。现有江阴耕学草堂重刊

  • 增定史韵

    四卷。附读史小论。一卷,清仲宏道撰。仲宏道,字开一,嘉兴(今浙江省嘉兴市)人。此书成于康熙三十年(1691年),仲宏道因赵南星的《史韵》前记载年号,著文浮廓,注释寥寥,故删其繁冗,补其缺略,上续以伏羲

  • 书肆说铃

    二卷。明叶秉敬(详见《字孪》条)撰。此书是随笔札记。原书分三卷,后经乌程人闵元衢为之重编,并为上、下二卷,分十一类,但仍将原来次序载于卷首,以存其本貌。内容多议论之语,但于考证却略显舛疏。如其谓三代皆

  • 高宋僧传

    三十卷。北宋僧人赞宁(919-1001)撰。赞宁俗姓高。祖籍渤海,生于吴兴德清(今浙江省德清县)。在杭州祥符寺出家,法号“赞宁”。赞宁聪颖敏惠、钻研佛法。尤精于南山律,有“律虎”之称。太平兴国三年(9

  • 周官礼注

    无卷数。晋干宝(生卒年不详)撰,清王谟辑佚。干宝字令升,新蔡(今河南新蔡)人,官至散骑常侍。干氏为学勤勉,除此书外,尚著有《晋纪》、《周易注》、《春秋左氏义外传》、《搜神记》等书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干

  • 黄元龙诗集

    八卷。《附尺牍》二卷。明黄奂(约1596年前后在世)撰。黄奂,字元龙,安徽歙县人。生卒年不详。著有《元龙小品》等。其诗意力主独创,而失之生硬。集中诸体皆备,独无七言律诗。因流俗唱和,多用七言诗,故黄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