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春秋公羊传

春秋公羊传

旧题公羊寿(生卒不详)撰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有《公羊传》十一卷,班固自注云:“公羊子,齐人。”唐颜师古疏云“名高”,唐杨士勋《穀梁传序疏》说同是。唐代以此书为公羊高撰。唐徐彦《公羊传注疏》引东汉末戴宏《春秋说序》云《公羊传》最早之传授:“子夏传与公羊高,高传与其子平,平传与其子地,地传与其子敢,敢传与其子寿。至汉景帝时,寿乃与其弟子胡母子都著于竹帛。”此说疑问较多。《四库提要》考证云:“今观传中有‘子沈子曰’、‘子司马子曰’、‘子女子曰’、‘子北宫子曰’,又有‘高子曰’、‘鲁子曰’,盖皆传授之经师,不尽出于公羊子。”又云:“且并有‘子公羊子曰’,尤不出于高之明证。”因而定为汉公羊寿撰。公羊寿生平不详,西汉文景时期齐国人。先儒认为,《左传》传事不传义,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传义不传事,大抵正确。《公羊》即以阐发《春秋》经中之微言大义为宗旨。如鲁隐公二年《经》云:“无骇帅师入极。”《左传》亦记其事而已。然此书则云:“无骇者何?展无骇也。何以不氏?贬。曷为贬?疾始灭也。始灭,昉于此乎?前此矣。前此,则曷为始乎此?托始焉尔。曷为托始焉尔?《春秋》之始也。其灭也,其言如何?内大恶,讳也。”一则简单之史实,竟被发掘出如此多的“微言大义”,其臆说显然。即使是一则简单的天象记录,也往往被赋予微言大义。如隐公三年《经》:“己已,日有食之。”此书释之云:“何以书?记异也。日食,则曷为日、或不日?或言朔、或不言朔?曰:某月某日朔,日有食之者,食正朔也。其或日或不日,或失之前、或失之后。失之前者,朔在前也;失之后也,朔在后也。”据此,则《春秋》所记之天象亦隐寓褒贬之意。故郑玄《六艺论》讥之曰:“《公羊》善于谶。”汉儒总结《公羊传》所申发的微言大义,主要有“三科九旨”之说。徐彦疏引何休之说三科九旨:“新周、故宋,以《春秋》当新王,此一科三旨也;所见异辞,所闻异辞,所传闻异辞,二科六旨也;内其国而外诸夏,内诸夏而外四夷,是三科九旨也。”唐徐彦《春秋公羊注疏》引宋氏《春秋说注》则以为:“三科者,一曰张三世,二曰存三统,三曰风内外。九旨者,一曰时,二曰月,三曰日,四曰王,五曰天王,六曰天子,七曰讥,八曰贬,九曰绝。时与日月,详略之旨也;王与天王天子,是录远近亲疏之旨也;讥与贬绝,则轻重之绝者。”何宋之说三科可通,而九旨不同。宋之“张三世”即何之“所闻见、所闻、所传闻”;宋之“三统”,即何之“新周、故宋、当新王”;宋之“风内外”,即何之“内其国而外诸夏、内诸夏而外夷狄。”《公羊》“新周、故宋、以《春秋》当新王”,即司马迁“据鲁、亲周,故殷”之说。而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则改称为“绌夏、亲周、故宋”。后儒又以“继往开来,一统内外”言《公羊》大义。继往即存三统,开来即张三世,一统内外即风内外。除此三科九旨外,后儒总结《公羊》大义,还有七等、六辅、五始、二类、七缺、黜周王鲁诸说。此书虽以申发《春秋》大义为主,然亦有记事。如宣公十五年《经》“宋人及楚人平”。《左传》记华元单身夜入楚营,劫持司马子反,但其所记仅六十余字。而此书则大肆铺张,详细记录了华元与子反、子反与楚庄王间之对话,其描写极富戏剧性。其中亦有对经文之训释,如隐元年十二月《经》“祭伯来”《左传》只说“祭伯来,非王命也”。而此书则云,“祭伯者何?天子之大夫也。何以不称使?奔也。奔则曷为不言奔?王者无外,言奔则有外之辞也”。又如隐八年三月《经》“郑伯使宛来归邴”,《左传》云,“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,以泰山之祊易许田。”此书则云,“邴者何?郑汤沐之邑也。天子有事于泰山,诸侯皆从。泰山之下,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。”皆比《左传》更为清楚明白。此书在汉景帝时即立于学官,流传甚广。汉代治《公羊》者以董仲舒与何休成就最大(参见《春秋繁露》与《春秋公羊解诂》条)。汉以后属今文经学的《公羊》学大不如属古文经学的《左传》学兴盛。诸儒对此书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亦多持异议。宋儒叶梦得曾云:“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传义不传事,是以详于经而未必当。”此盖为汉以降诸儒之共识,即使就《公羊》与《穀梁》二书比较,先儒一般亦认为《公羊》不如《穀梁》义精。以今观之,此书所阐发之“微言大义”,几乎全属臆说曲解,与其说是《春秋》大义,勿宁说是《公羊》大义。顾颉刚《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》云:“《公》、《穀》之义,诚多牵强。……妄为解说,或无中生有,或颠倒史实,要皆凭空撰语自圆其说者,《公羊》诞矣,《穀梁》尤甚。”此可以代表现代学者的一般看法。东汉何休《春秋公羊解注》是解释《公羊传》权威性的著作,唐徐彦《春秋公羊传注疏》则重在阐释何休《解诂》。清代后期,今文经学复兴,《公羊》学亦再度昌盛。孔广森著《公羊通义》,阐发何休之说,陈立著《春秋公羊义疏》、刘逢禄著《公羊何氏释例》、《公羊何氏解诂》,进一步阐发《公羊》思想及何氏《公羊》学。庄述祖则把《公羊传》推演到群经之中,宋翔凤也极力推崇《公羊传》。刘逢禄门人龚自珍、魏源承其衣钵,于《公羊》大义中萌发出近代改良思想。其后康有为又于《公羊传》中发生出孔子改制之说,构建了颇具近代改良特色的大同社会之理想,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思想基础。此一书一般与注疏合刊,较少单行本。现存单行本有宋刻本、明隆庆元年与《穀梁》合刻本、嘉靖张凤翼刻本、明万历四十四年闵氏三色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梅岩文集

    十卷。宋胡次焱(约1270年前后在世)撰。胡次焱,字济鼎,号梅严,晚号余学。江西婺源人,生卒年不详。其先祖本李唐宗室,五代时育于胡,因此姓胡。咸淳四年(1268)进士,官贵池县尉。宋亡,奉母归,教授乡

  • 知耻斋文集

    三卷。清谢振定(1753-1809)撰。谢振定字一之,号芗泉。湖南湘乡人。乾隆年间进士,官至御史。因巡视东城,焚烧和珅宠奴所乘之车,人称“烧车御史”。后升为礼部员外郎,因劳瘁卒。谢振定少有才,尚气节,

  • 宋史纪事本末

    一〇九卷。陈邦瞻撰。陈邦瞻(?-1623年),字德远,高安(今属江西省)人,明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进士。官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,后出为浙江参政,擢福建按察使、河南右布政使,分理彰德诸府,又为两广巡

  • 涂水集

    八卷。明寇天叙(约1521年前后在世)撰。寇天叙,字子惇,山西榆次人,(生卒年不详)。正德三年(1508)进士。官至兵部侍郎。著有《涂水集》。是集凡八卷,诗文三卷,文五卷。寇天叙为应天府丞时,值武宗南

  • 襄如堂四书字体辨

    一卷。清于光华(详见《四书句读辨》)录。是书专为认场认清题字。为免犯规例起见,因就《裹如堂坊本》所辨四书白文中字体,摘录若干,均依字典校正,注明可从可不从。其中有不尽载者,也可依类而得。与通行临文便览

  • 扬州梦传奇

    二卷。清岳端(1671-1704)撰。岳端后改名蕴端,字兼山,又字正子,号玉池生,别号红至室主人,其父岳乐,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,封晋安亲王,参与执政,掌宗人府事。十五岁受封为勤郡王,后革黜,为闲散宗

  • 吴川县志

    十卷。清盛熙祚修,章国禄纂。盛熙祚,浙江嘉兴人,贡生,荐举试用,雍正八年(1730)知县。章国禄,江西瑞昌人,进士,雍正九年(1731)知县。旧志修于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县令周应鳌,康熙间二度相

  • 逸民史

    二十二卷。明陈继儒撰。陈继儒生平事迹见《邵康节外纪》条。《逸民史》一书杂采自周至元代史传和郡志中的隐逸之士的事迹,编为二十卷。因为《元史》的《隐逸传》太过粗略,故作者又搜取能见到的志铭之类,辑为《元史

  • 千山剩人和尚语录

    卷。清代释函可(1611-1659)撰。函可,为清代寿昌(在江西新城今黎川县)禅门高僧宗宝道独弟子。因其弘法而罹难,被发配到东北,于今辽宁省鞍山市附近的千山驻足,开法于千山。函可,人称“剩人和尚”,又

  • 穀梁大义述

    三十卷。清柳兴恩(1793-1880)撰。兴恩原名兴宗,字宾叔,江苏丹徒人,道光十二年举人,清代经学家。受业于仪征阮元,初治《毛诗》,著《毛诗注疏纠补》三十卷。他认为《穀梁春秋》为千古绝学,唐以后无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