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春秋经传集解

春秋经传集解

三十卷。杜预(222-284)撰。杜预字元凯,京兆杜陵(今西安市东南)人,西晋著名经学家和重要将领,宣帝司马懿之婿。杜预博学多通,泰始中为河南尹,秦州刺史。迁度支尚书,“在内七年,损益万机,不可胜数,朝野称美,号曰杜武库,言其无所不有也”。(《晋书·杜预传》)后拜镇南大将军,都督荆州诸军事,因灭吴有功,封为阳县侯。杜预虽“身不跨马,射不穿札”,而用兵制胜,则为诸将所不及,因此,“每任大事,辄居将帅之列”。又善修水利,率众开凿河道,建造津梁,发展漕运,引滍、淯诸水灌溉农田万余顷,公私同利,众庶赖之,南土之民歌曰:“后世无由叛杜翁,孰识智名与勇功。”号之“杜父”。杜预好学深思,熟稔经籍,尤喜《左传》一书,自称“有《左传》癖”。其平生著述,除此书外,据杜预自称,还有《春秋释例》等,备成一家之学。又纂辑《女记》,另有《文集》十八卷,已佚。《春秋经传集解》又称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》、《春秋左氏传杜氏集解》、《左氏春秋集解》、《春秋左传集解》。两汉今文经学家推崇《春秋》,是因为他们认为《春秋》一书隐寓有种种精微奥妙的大义,可以为万世之法。而杜预则认为“《春秋》者,鲁史记之名也。……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,考其真伪而志典礼,上以遵周公之遗制,下以明将来之法。其教之所存,文之所害,则刊而正之,以示劝戒,其余则皆即用旧史。史有文质,辞有详略,不必改也。故传曰‘其善志’,又曰‘非圣人孰能脩之’,盖周公之志,仲尼从而明之。”虽然仍未摆脱孟子、司马迁以《春秋》为政治教科书之旧说,但认为除了孔子由于“劝戒”而改正的部分外,《春秋》皆是鲁史旧文。其说显然比西汉今文经学家高出一筹。《左传》是否传《春秋》,是汉代今古文经学聚讼纷争的焦点之一。杜预支持刘歆等人的看法,认为《左传》传经。他说:“左丘明受经于仲尼,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,故传经或先经以始事,或后经以终义,或依经以辩理,或错经以合异,随义而发。”从《左传》解经之体例说明《左传》解经有异于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那种逐字逐句的解释。为了证明《左传》解经,他还割裂《春秋》经文,分别加于《左传》各年之前,从而使原本独立的两书合而为一。杜预认为,《春秋》经传有“三体”、“五例”。所谓“三体”,其《自序》称:“其发凡以言例,皆经国之常制,周公之垂示,史书之旧章。仲尼从而修之,以成一经之通体。其微显阐幽,裁成义类者,皆据旧例而发义,指行事以正褒贬。诸称‘书’、‘不书’、‘先书’、‘故书’、‘不言’、‘不称’、‘书曰’之类,皆所以起新旧,发大义,谓之变例。然亦有史所不书,即以为义者,此盖《春秋》新意,故传不言‘凡’,曲而畅之也。其经无义例,因行事而言,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,非例也。”后人归纳为发凡正例、新意变例、归趣旧例。“五例”即“微而为,志而晦,婉而成章,尽而不污,惩恶而劝善”。此本成公十四年《左传》称美《春秋》之文,但杜氏却认为:“推此五体,以寻经传,触类而长;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,王道之正,人伦之纪备矣。”杜氏认为,孔子据周公之垂法,鲁史之旧章以修成《春秋》,而左氏则据《三体》、《五例》以解《春秋》。因此,《春秋》褒贬之义,当以《左传》为断。魏晋以后,研究《左传》的学者因门户或学术观点不同,对杜氏《集解》褒贬不一,但大多数学者还是承认杜注于《左传》有功,甚至有杜氏为“《左传》功臣”之誉。唐代修“五经正义”,于《左传》用杜注,以后遂成为科举考试之标准注释。明末坊间以此书与林克叟注合刻,是民间之通俗读物亦采杜注。日本著名汉学家竹添光鸿著《左氏会笺》,也用杜注。清末著名学者章太炎作《春秋左传读》及《叙录》,也服膺杜注。对杜注之驳正补遗,历代皆有之,而以清代最有成就。清大学者顾炎武撰《左传杜解补正》三卷,朱鹤龄撰《读左日钞》十二卷,《补》二卷,皆为补正杜注之阙讹而作。其后惠栋撰《左传补注》六卷,援引旧训以补杜注之遗。对杜注攻击最力的,则是清儒刘文淇。刘氏认为,《左氏》之义,为杜注剥蚀已久,杜注之稍可观者,皆系袭取旧说。刘氏祖孙三代合力纂集《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》,广泛搜集贾逵、服虔、郑玄三人之旧注,博采经疏、史注及晚近各家之说,以抵排杜注。杜氏于《左传》之功不可磨灭,刘氏之抵排杜注,未免有偏颇。现存宋刊巾箱本,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刊递修本,明相台本。《四部丛刊》初编据玉回蒋氏所藏宋刊巾箱本影印。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据明桐台本影印发行,共三册。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据《四部丛刊》影印之宋刊巾箱本重新标点排印,共五册,更名为《春秋左传集解》。1986年,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标点本修订重印,恢复《春秋经传集解》之名,精装二册,平装四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雪洲文集

    十四卷。明黄瓒(1455-?)撰。黄瓒,字公献,仪真(今江苏仪真县)人。明成化二十年(1484)进士,累官江西右布政使,历山东巡抚,终官南京兵部右侍郎。著有《雪洲文集》。此集系其子黄襄所编刻,凡十四卷

  • 春溪诗集

    四卷。明狄冲撰。生卒年不详。狄冲,字冲虚,溧阳(今江苏)人。嘉靖二年(1523年)进士,官至南京工部郎中。是集分未达、筮仕、南行、移滇、居筠、近游、金陵七稿。其拟李东阳乐府一百零二首,自谓神似。然全袭

  • 满汉合璧朱子节要

    十四卷。不著撰人名氏,明高攀龙辑。翻译皆是旧语,故知是书为乾隆以前之人所作。原本前,有明万历三十三年壬寅高攀龙自序;又有清康熙十四年乙卯,北平朱之弼序。攀龙,字云从,一字存之,号景逸,无锡人,少志程朱

  • 快雪堂漫录

    一卷。明冯梦祯(1548-1595)撰。冯梦祯,字开之,秀水人。累官南京国子监祭酒。著有《历代贡举志》、《快雪堂集》等。《快雪堂漫录》是陆恒奇晋斋所刻。记的都是异事见闻。其中谈神怪的十分之三的篇幅,谈

  • 增订四书左国辑要

    四卷。清高其名、郑师成共同编辑。是书前有魏之柱序及凡例。大旨就四书中所载君、公、大夫、文人学士生平事迹,见于《左传》与《战国策》者列举成书。其中又有国别,卷一为鲁,卷二为齐,卷三为卫,卷四为晋楚诸国。

  • 日讲书经解义

    十三卷。清圣祖康熙御定,大学士库勒纳(详见《日讲易经解义》)等奉敕撰。此书原为库勒纳等侍讲《尚书》之讲义,康熙十九年(1680)奉诏以旧稿编次而成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此书“大旨在敷陈政典,以昭驭宰之纲

  • 周易旧注

    十二卷。清徐鼒著。徐鼒字彝舟,号亦才,江苏六合人。道光进士,官至福宁知府。作者治易以汉学为宗。认为王弼、韩康伯、程颐、朱熹虽纯驳不一,但都轻象数而重义理,不合易之本旨。于是作者取明何楷、清惠栋、张惠言

  • 易经小传

    二十卷。明郑友元撰。据《湖广通志》,郑友元字元章,湖北京山人。天启二年(1625)进士,官至御史。该书将《彖传》接在经文卦辞下,而把《文言》之释彖者分出来附在《彖传》后面,接下来是《大象》、《爻辞》和

  • 黄帝内经明堂

    残本一卷。隋杨上善(详见《黄帝内经太素》)撰注。据《唐书·艺文志》载,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》十三卷,杨上善撰注,而宋以后即不见著录,散佚已久,更在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之前。日本有传抄残本一卷,其卷首无“类成

  • 太平御览

    一千卷。初名《太平编类》,又称《太平总类》、《太平类编》。北宋李昉(925-996)、扈蒙等十四人,于太平兴国二年(977),奉宋太宗之命编撰。历经八年编成此书。据宋敏求《春明退朝录》所载:书成之后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