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春秋质疑

春秋质疑

①十二卷。杨于庭(生卒不详)撰。杨于庭字道行,全椒(今属安徽省)人,明代经学家,诗人。万历进士,官至兵部职方郎中。除此书外,有《杨道行集》。此书主要针对胡安国《春秋传》而作。丘应和《序》称,杨氏“于六籍靡所不窥,读《春秋》,间不满胡氏说,辄置疑焉,汇而成帙,以质四方。”杨氏认为,胡安国《春秋传》于《春秋》大义,合者十之七,不合者十之三;其采用或驳斥《左传》、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,也有不当之处。《胡传》之失,主要有于“议论务异而责人近苛”。杨氏指出,《胡传》“有剿《公》、《穀》而失之者,以王子虎为叔服、公孙会自出奔之类是也;亦有自为之说而失之者,卒诸侯别于内而以为不与其为诸侯,滕自降称而朝桓得贬之类是也”。此书之驳《胡传》穿凿附会之论多深切其弊。如卷一《春王正月》(上中下)驳胡氏“夏时冠周月”;隐元年驳胡氏以不书公即位为未请命于王等等,皆有根据。此书虽以驳《胡传》为主,但自发议论者不少,如卷二桓公三年“公子翚如齐逆女”但云:“隐世翚再帅师,不曰公子,此曰公子翚者何也”“翚为桓弑隐,故《春秋》以此为桓公之公子翚耳。”又此书攻驳胡氏穿凿,然杨氏之论其穿凿处更不下胡传,所述《春秋》之义,亦皆臆说。现存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。② 十二卷。明魏时应(生卒年不详)撰。时应字去违、豫章(今江西南昌)人,万历乙未(1595)进士,历官南京通政使。该书成于万历二十七年(1599)左右,分十二公,每公一卷。大体上是为场屋应考士子揣摹经义而作,以此事属词的方式,为《春秋》制义拟题作解。诠释经义几乎全用胡安国《春秋传》,没有参考《左传》、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三传,也极少引用其他诸儒的观点。晚明时期这一类标拟经题的讲章层出不穷,名为发挥经义,实际上没有多少新意。朱彝尊《经义考》著录该书,引刘芳喆之语说:“此为举子业而作。”该书有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刊本。③ 二卷。清彭迁道撰。迁道字崇德,一字子寿,河南安阳(今河南安阳)人。同治、光绪年间知黄邑,迁高唐州知州。精研经学,对《春秋》兼综条贯,为时所称。该书是作者的读书心得,有所见则分别条录,列于经文之下。他批评“一字褒贬”之说,折衷三传,并参考汉魏以来诸儒之说,不专主于一家,偶尔自抒己见,虽大多因袭前人之论,但能提要钩玄,兼综条贯,且对疑义阙而不论,牵强附会之说较少。该书有清光绪二年(1876)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易举管窥

    ①一卷,清章芝撰。章芝字非灵,泾县人。全书原共四册,首册有图有说,其余三册则逐卦诠释。其同乡赵绍祖认为首册错综互变之义,诚有诸儒所未备者。故首先刊印,取名《管窥》。实际上章氏之说,前人皆有论述,故难免

  • 易学阐元三篇

    无卷数。清姚配中撰。此书详见《周易姚氏学》。有《花雨楼丛书》本。

  • 续萧县志

    十八卷,首一卷。顾景濂、段广瀛纂修。顾景濂,清同治末年知萧山县事。此志乃嘉庆潘熔志之续纂,卷数同于前志,然次第详略则多不同。卷一县境图;卷二至卷三职官年表上下;卷四至十七为志十:疆域、河渠、田赋、营建

  • 审斋词

    一卷。宋王千秋撰。王千秋字锡老,号审斋,山东东平(今属山东)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曾收载《审斋词》一卷,但未详其始末。据本书有《寿韩南涧生日》及《席上赠梁次张》二词,南涧名元吉,隆兴间为

  • 汾阳县志

    ①四卷。清吴世英修,刘文德纂。吴世英,辽宁盖平县人,出身贡生,顺治八年(1651)任汾阳县知县,后升河南陕州知州。刘文德,汾州府通判。按汾志创自明嘉靖王龙罔,其后孔文谷、王龙州相继纂述,然皆州志。改府

  • 黄叶山樵诗草

    四卷。清江壁(1814-?)撰。江壁,字南春,甘泉(今江苏江都)人,曾于道光七年(1827)初试榜首,后均不第,诗中有“公侯之长揖不跪,布衣贵比公卿高”句。《诗草》集中以怀古诗为多,亦多赋景凭吊之作。

  • 浮溪文粹

    十五卷。宋汪藻撰。(生平事迹见《浮溪集》)(辞目)。此集乃明胡尧臣刊,至于何人所编则无可考。所载仅诗文八十五篇,未能尽窥全豹,但所载多为诗文中精华,颇足以资讽诵。昔欧阳修有《文忠全集》,而又有《欧阳文

  • 甘泉乡人稿

    二十四卷。《余稿》二卷。清钱泰吉(1791-1863)撰。《年谱》一卷,钱应溥撰。钱泰吉,字辅宜,号警石,又号深庐先生,江苏嘉兴人;钱应溥系钱泰吉之子。钱泰吉以廪贡为海宁州训导近三十年,与其兄仪吉(号

  • 邃雅堂集

    十卷。《续编》一卷。清姚文田(1758-1827)撰。姚文田,字秋农,浙江归安(今湖州)人。高宗至天津,召试第一,授内阁中书,充军机章京。嘉庆初,成状元,授修撰。入直南书房。上疏建议劝课农桑,免株连,

  • 南充县志

    ①八卷首一卷,清袁凤孙修,陈榕等纂。袁凤孙,嘉庆十八年(1813)任南充县知县。明嘉靖年间,豫章刘侯、石溪韩司马同声相应,毅然秉笔修志,然其本今已不存。嘉庆十八年,袁凤孙掌南充后,为修志乘,广为搜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