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汉魏石经考

汉魏石经考

三篇 清刘传莹撰。传莹字椒云,汉阳(今湖北汉阳县)人。此书是传莹同乡黄元吉根据传莹孙子的藏稿付印的。书分三篇,共十三目。前有光绪十二年黄元吉,光绪十年姚晋圻两人的序,后有光绪十年田明昶的跋。上篇考汉石经,中篇考魏石经,下篇立十一说。其标目分别是“一字石经春秋一卷在汉六经说”、“汉石经以一家为主附载诸家说”、“魏石经止尚书、春秋、左氏传说”、“洛阳伽蓝记不可据说”、“一字石经毛诗、一字石经郑氏尚书为魏晋间刻石说”、“陆《释文》不引石经说”、“唐用石经试士说”、“西汉无《大学》辨”、“汉儒释经及试博士用隶书说”、“西汉各家立学官考”、“石经杂证”。自“一字石经毛诗、一字石经郑氏尚书为魏晋间刻石”以下,原文已佚,其文是田明昶根据标目补写的,已经不是原作。研究石经的各家的观点,最主要的分歧是一字石经,三字石经哪个属汉、哪个属魏。北宋以前,学者多据《后汉书·儒林传》及《洛阳伽蓝记》《隋书·经籍志》等,认为三字石经属汉,一字石经属魏。南宋以后,以至有清一代,学者多据《晋书·卫恒传》、《水经注》等,认为一字石经属汉,三字石经属魏。此书“洛阳伽蓝记不可据”一篇,认为郦道元《水经注》所记,早于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》二十余年,必定是亲眼所见。杨衒之所记,在迁邺之后,出於记忆。总结他所记的,不可信的有四点。刘氏之见甚确,颇可张南宋以后之说,而证北宋以前之误。至于认为一字石经的毛诗及郑氏尚书为魏晋间刻石,这更是读书得间。按《隋书·经籍志》“一字石经鲁诗六卷”之下,有“梁有毛诗二卷亡”之文;“一字石经尚书”之下,有“梁有今字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”之文。其毛诗、郑氏尚书既然附注於一字鲁诗、尚书之下,而又明白说尚书是今字。《唐书·艺文志》对于隋志石经,凡一字都说成今字,可见所谓今字,实即一字之谓。其书虽在梁时亡佚,但梁以前确实有一字的毛诗和郑氏尚书。既有此本,那么究竟刻自何时,正是应该研究,而不宜忽略的。刘氏独见及此,可谓善读古书。可惜其原文已佚,无从知其考订如何,令人遗憾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万充宗先生经学五书五种

    十九卷。清万斯大(1637-1683)撰。万斯大字充宗,号跛翁,学者称褐夫先生。浙江鄞县(今宁波)人。是黄宗羲誉之为“浙东门风之雄,莫过万氏”的万泰第六子,万斯同之兄。沉酣经学,穷日夜、忘寝食者十余年

  • 眺秋楼诗

    八卷。清高岑(约1721年前后在世)撰。高岑,字岘亭。河南商丘人,官丰城知县。高岑诗每卷各为集名,以“和月泉吟社”,“田园杂兴六十首”结束。其诗法本于外祖父宋荦,诗体酷似其舅父宋至《纬萧草堂集》风格。

  • 陆氏毛诗异文辑

    一卷。清沈淑(详见《毛诗异文补》)撰。此书摭拾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音释解诗所引异文,汇为一编,搜罗排比,大体上还算该洽。虽然所辑之文,或并录音释,或释文本有音释而此书只辑异文。又《释文》所引经文,有与

  • 小鸥波馆诗钞

    十卷。《补》二卷。《词》一卷。清潘曾莹(1808-1878)撰。潘曾莹字申甫,别字星斋,江苏吴县人。道光进士,咸丰时任吏部左侍郎。书学米芾、赵孟頫;画以徐渭为宗;工诗词,尤长史学。著有《题画诗》、《画

  • 雷氏丛书

    四种,二十九卷,卷首一卷,补遗一卷。清雷学淇编。雷学淇字瞻叔,顺天通州(今北京通县)人。嘉庆年间进士,曾任永从知县。是书收雷学淇三种,《介庵经说》十卷补遗一卷、《世本》二卷(雷学淇校辑)、《竹书纪年》

  • 易经浅说

    八卷。明陈琛(1477-1545)撰。琛字思献,号紫峰,福建晋江人。正德十二年(1517)进士,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,后辞官归乡终养。嘉靖中起授贵州提学佥事,不赴;再起江西提学佥事,也没有去上任。事迹附

  • 浮湘集

    四卷。《山中集》四卷。《凭几集》五卷。《续集》二卷。《息园存稿诗》十四卷。《文稿》九卷。《缓恸集》一卷。明顾璘(1476-1545)撰。顾璘字华玉,号东桥居士,先世为吴县(今属江苏省)人,后徙上元(今

  • 东岩集

    六卷。明夏尚朴(1466-1538)撰。夏尚朴,字敦夫,号东岩,广信永丰(今江西永丰县)人。少师娄谅。正德初赴京会试,见刘瑾乱政,不试而归。正德六年(1511年)进士,授南京礼部主事,官至南京太仆少卿

  • 说文提要校订

    二卷。近代金钺(生卒年不详)撰。金钺字劼卿,天津人,著作尚有《六书约言》、《说文提要增附》。是编乃校订陈建侯《说文提要》之作。编中于改定陈氏原本处,加“厶”识于原文之旁,于增补陈氏原本处,加“厶”识于

  • 春秋归义摘要

    十二卷。明贺仲轼(1580-1644)撰,清范骧删订。仲轼字景瞻,卫辉获嘉(今河南获嘉)人。嗜读书,万历三十八年(1610)进士,官陕西醴泉令,累官至武德兵备,甲申之变,自杀。范骧字文白,号默庵,海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