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群经音辨

群经音辨

① 七卷。北宋贾昌朝撰。贾昌朝(998-1065)字子明,真定获鹿(今河北获鹿县)人。天禧初,赐同进士出身,主晋陵簿。庆历中,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累官至枢密使。英宗时,加左仆射,封魏国公,卒谥文元。《群经音辨》乃贾氏侍讲天章阁时所上。搜辑群经一字异训或音从而异者,析为四门。卷一至卷五辨字同音异者,仿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发字例,依《说文解字》部目编次。卷六辨字音清浊、辨彼此异音、辨字音疑混,皆即《经典释文·序录》所举,分立名目。卷七附辨字训得失一门,所辨论者仅九个字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评论是书云:“书中沿袭旧文,不免谬误者,如卷一言部:‘谦,慊也’下云:郑康成说谦为慊。慊,厌也。厌谓闭藏貌。据《礼记》注曰:谦读为慊。慊,厌也。此解正文‘自谦’注。又曰:厌读为黡。黡,闭藏貌也。此解正文‘厌然’,与上注厌足之‘厌’绝不相蒙。昌朝混而一之,殊为失考。……是皆疏于考证之故。然释文散见各经,颇难检核,昌朝会集其音义,丝牵绳贯,同异粲然,俾学者易于寻省,不为无益。小学家至今不废,亦有以也。自序云:编成七卷,凡五门。绍兴中王观国后序亦云凡五门六卷。惟《宋史·艺文志》作三卷。此本为康熙中苏州张士俊从宋椠翻雕,实为七卷,则《宋史》所载为字画之误明矣。”《郑堂读书记补逸》云:“就群经中字同而音训俱异者,各以类从,详为辨别,寻考甚易,有裨学者;虽小有疏舛,不害其全书也。”是书北宋刊于崇文院,南渡后刊于临安府学,又刊于汀州。清康熙甲午(1714年)张半桥(士俊)据汀州本刊刻,是为《泽存堂丛刻》本。前有文元自序及宝元二年(1039年)刊书时牒,列名五行。末有康定二年(1041年)雕造时题识,列名四行。又有绍兴十二年(1142年)王观国后序及题识,列名十六行。又有粤雅堂本、《畿辅丛书》本、长沙余肇钧编刻《明辨斋丛书》本、长洲蒋氏铁华馆仿宋本等。②二卷。清林庆炳(详见《周易述闻》)撰。作者认为,南北 字音不同,当以北音为正。闽地方音居多,读书与正音相去甚远,因此需要正音。遂依十三经逐字推求。有字异音同者,以经书之字为首,然将同音字排列其下,便于认读。后附有“字音辨讹”、“续录字音辨讹”、“寻常音误”、“续录寻常音误”、“千字文正音”、“切字捷法”等,对初学者读书辨音,提供了方便。由于作者疏于音韵之学,又受闽方音影响深,加止辨音时虽曰以北音为正,但北音依什么为标准他也不甚了然,且北音本身也有不统一不科学之处,所以,所列同音之字错误不少。如“深、伸、绅、琛”条注:“音申。”据《广韵》,“琛”是彻母,余为书母;“琛、深”在侵韵,而“申、绅、伸、身”均在真韵。显然不是同音字。即使按清代北方音,“琛”与余字也不同声母。再如,将“辱、预”、“雍、翁”、“翔、墙”、“肉、又”、“汇、类”、“刃、印”、“厩、记”列为同音字,注“胜、盛”为“身”的去声,“惩、郢”为“衬”的下平,显然是以闽音来确定的。不过,通过这些材料,尚可窥见清代闽地语音的一些痕迹。《群经音辨》有光绪十八年小石渠阁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经仪礼

    一卷。清马国翰辑。所辑《仪礼·大射仪》文七十五字,与今本相同。近世出土的熹平石经数百石,《仪礼》各篇大体可见,其中与今本不同的很多。吴兴徐鸿宝所藏新出《大射仪》一石十二字,恰在此碑之下。只是此石“媵爵

  • 淳化法帖

    十卷。宋太宗敕王著摹勒。王著,生卒年不详。字如微,授隆平主薄,官太宗侍书,殿中侍御史。善攻书。宋太宗曾购求古今书迹。让王著辨精识微,确定为法帖十卷,并摹勒上石,便是《淳化法帖》。唐《弘文馆帖》只是摹刻

  • 经学博采录

    十二卷。清桂文灿纂。这本书的卷首有桂文灿的自序,称生长于南海,壮游京师,在其学习、教书、闲谈、请教通儒的过程中,偶有心得,随手录下。因感一介穷儒,无力将诸家学者和议论做一个系统的总结,只好将随手记得之

  • 两周金石文韵读

    一卷。王国维撰。王国维事迹见“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”。王氏据夏炘古韵二十二部,收集周代金石铭文四十余篇,以其中用韵之例,作为古韵二十二部之旁证。是编刊入《王忠悫公遗著》。

  • 易图亲见

    明来集之撰。作者信奉河图洛书之说,以为“河图顺以相生,而六府三事取于此;洛书逆以相克,而《洪范》九畴取于此;八卦成列,固之为六十四卦,而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取于此”。故此书取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,以及三陈

  • 墨君题语

    二卷。明项圣谟撰,项圣谟字孔彰。秀水(今浙江嘉兴)人。生卒年及事迹皆不详。此书皆是题墨竹之文。上卷为李肇亨作,下卷为李日华作。李肇亨字会嘉,李日华之子。此书《四库全书》收入存目。有《李竹懒先生说部全集

  • 古文龙虎经注疏

    三卷。南宋王道(生卒年不详)撰。王道,武士,自题“保义郎差充恩平郡王府指挥使”(见此书原序)。据此书原序,王道称自己志学之年,喜闻道家内丹外丹之学,曾依丹方炼外丹未成,后遇真师指点而悟出修丹之理法,但

  • 五经疑问

    一卷。房景先(475-518)撰。清王谟(见《圣证论》)辑。景先字光胄,清河(今属河南)人,北朝北魏经学家。祖父房元庆,仕刘骏,历七郡太守。父房爱亲有三子,长子景伯,三子景远,景先为第二子,幼孤贫,无

  • 卧象山房集

    三卷。《附录》二卷。清李澄中(1629-1700)撰。作者生平见《白云村集》(辞目)。本集为赋一卷,文一卷,诗一卷,附《滇南集》一卷,《艮斋文选》一卷,其诗学习明朝后七子代表人物李攀龙,但观其集中作品

  • 韵府古篆汇选

    五卷。清陈策撰。陈策字嘉谋,钱塘(今浙江余杭县)人。尚著《篆文纂要》。是书分韵依《洪武正韵》七十六部之数,上下平总为二十二部,上去各为二十二部,入声十部。每韵之下,以《说文》小篆为主,附以古文籀文钟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