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通志堂经解

通志堂经解

一千八百六十卷。又称《通志堂九经解》、《通志堂汇刻经解》。清纳兰性德(1654——1685)刻。性德初名成德,字容若,故世多称为成容若,号楞伽山人,满洲正黄旗人,清初诗人、经学家。十六岁中进士,授乾清门侍卫,屡奉使边疆,宣抚诸少数民族。一生多与文人交游,工于词作,风格近南唐后主;晚年悉攻经史,搜求宋元诸家经解,从事经学考据。作品有《渌水亭杂识》、《饮水诗集》、《纳兰词》、《通志堂集》、《全唐诗选》等。“通志堂”是性德的书斋名,《通志堂经解》一书实为性德之师徐乾学积三十年心力所辑,刊于清康熙十九年(1680),乾隆间补刻。此书卷首有乾隆帝之旨:徐乾学阿附权门,成德滥窃文誉,二人品行本无足取,但不以人废言,故补刊齐全,订正伪谬,以臻完善。同治十二年(1873)重刻。该书共一百四十六种,一千八百六十卷,搜集宏富,凡唐宋元明关于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、《三礼》、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四书》等经的注释,传本罕见者,全部收入。其中有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、成伯玙《毛诗指说》等,以宋元诸儒撰述为多。此书搜集宏富,但不尽精粹,也有伪书收入,如《春秋类对赋》本近类书,却汇入经解,底本也不够完善;又如《删补大易集义粹言》署性德自编,相传却为陆翼王所作。全书版取一式,不依原书行款,亦为一缺。但是许多罕传之籍,因其巨力得以刊行于世,功不可没。有清康熙十九年(1680)通志堂刊本,康熙五十二年(1713)刊本和乾隆五十年(1785)武英殿据通志堂原版重修印本,清刊沫笔校本,同治十二年(1873)粤东书局刻本,广州书局据康熙原刻本重刻本,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年原刻本影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养一斋文集

    二十卷。《补遗》一卷。清李兆洛(1769-1841)撰。李兆洛字申耆,晚号养一老人,学者称养一先生。客居武进(属江苏境)人。嘉庆十年(1805)进士,改庶吉士。官凤台知县。工诗古文,精考证,尤长于舆地

  • 初学艺引

    二十三卷。清李仕学(生卒年不详)撰。李仕学字亨敏,号逊斋,揭阳(今广东揭阳县)人。此书为其初学游艺而作,首篇为《格言》一卷,其余分六引,包括《文引》、《诗引》、《书引》、《画引》、《琴引》、《棋引》。

  • 学庸识小

    一卷。清郭阶撰。书首有自序。郭阶既分释学庸,而是书专言训诂。古人谓训诂为小学,故名识小。书中释“命也,过也”,谓命当如字读,诿之其人,命所遭也,过谬以其为过误也。释“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”,谓

  • 郑氏丧服变除

    一卷。汉郑玄(详见《周易注》)撰,清马国翰辑。是编如父为长子,不徒跣,不歠粥,与戴德《丧服变除》相合。臣为君,不笄纚,不徒跣,与戴称笄纚不同。妻为夫妾为君,不徒跣,不极上衽,与戴称扱上衽异。子为父斩极

  • 二须堂集

    二卷。清丁咏淇(约1729年前后在世)撰。丁咏淇字瞻武,号菉滨居士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著有《二须堂集》。此集为丁咏淇自编。所谓“二须”,取诸葛亮“学须静,才须学”语。共二卷。上卷书十

  • 中候运衡

    一卷。清乔松年辑。《太平御览》第八十“帝尧刻璧,率群臣东沉于洛,书曰:天子臣放勋德薄,施行不亢。”《礼记·曲礼》疏所引,作《中候运行》;而《路史》则云:“尧刻璧为书沉洛,今《运衡》篇是也。”古代行、衡

  • 澄海县志

    二十六卷首一卷。清李书吉、王恺修,蔡继绅纂。李书吉,江苏常熟人,举人,以孝廉作宰,通诗书。旧志始于明万历二十三年(1595)县令王嘉忠修,邑人王天性纂,至乾隆二十九年(1764)三度重修。县令李书吉虑

  • 疗马集

    四卷,附录一卷。明喻仁(生卒年不详)、喻杰(生卒年不详)同撰。又作六卷。喻仁字本元,号曲川,喻杰字本亨,号月川,南直隶六安州(今安徽六安)人。二人均为当时著名兽医。此书内容四卷本(丁宾序)和六卷本(许

  • 世恩堂集

    三十五卷。清王顼龄(1642-1725)撰。王顼龄,字颛士,号瑁湖,晚号松乔老人,江南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康熙十五年(1676)进士,授太常博士。康熙十八年(1679)吏部尚书郭维纳以其“诗词风雅、

  • 等韵一得

    三卷。清末劳乃宣撰。劳乃宣(1843-1921)字季瑄,号玉初,自号矩斋,又号韧叟,浙江桐乡县人,祖籍山东阳信。同治十年(1871年)进士,先后补南皮、完县、吴桥、临榆、蠡县、清宛等县知县。清末任京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