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金石学补录

金石学补录

三卷。清陆心源撰。陆心源(1834-1894),著名藏书家。字刚甫,号存斋,晚号潜园老人,归安(今浙江吴兴)人。咸丰举人,光绪时官至福建盐运使。其藏书处有三:一名皕宋楼,藏宋元刻本及名人手钞本;一名守先阁,藏明清刻本;一名十万卷楼,藏普通书。著《潜园总集》等。陆氏撰此书,欲补李迂孙《金石学录》之缺。书中著录自汉至清共一百七十余人。至光绪十二年(1886),又复博采群籍,证以闻见,又得一百六十余人。重加编次,定为三卷。加上李迂孙原书所录,共八百余人,古今言金石者均略备于此。李书所录兼收同时代人,而陆书却断自已往。李书所引均不注明出处,陆氏此书,每条都标明所引据之书,体例尤为谨严。本书发凡起例,均出于陆心源,而采辑方面,魏锡曾出力较多。本书所订正李书有关条目,大体皆甚得当。如李书谓古地理书中言石刻者,以郦道元《水经注》魏收《地形志》为最早。而陆氏历举郭缘生《述征记》、载祚《西征记》以纠正之。又《隋书·经籍志》记录载延之《西征记》二卷,载祚《西征记》一卷,李迂孙未能称引。而陆氏辨延之即载祚之字,二者为一人。凡此考证之精,非李书所及。此书为光绪十二年(1886)自刻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北归志

    一卷。清王士祯(详见《古欢录》)撰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),王士祯奉命祭告南海。次年二月,至广州。四月初一北还,六月十六日至其家新城。本书即记其从广州至新城沿途见闻。其所记名胜山水,较《南来志》为详

  • 焦氏笔乘

    八卷。明焦竑(详见《支谈》条)撰。此书为辑录琐屑考证和零星议论的笔记。焦竑博学多才,因之此书所谈范围甚广。杂论经史艺文,间记琐事。其考证旧闻,多有可采;琐事议论,兼涉名理,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但因涉猎

  • 骚略

    三卷。宋高似孙(约1195年前后在世)撰。高似孙,字续古,号疏寮。余姚(今浙江)人。生卒年无考。淳熙十一年(1184)进士。本书集所拟骚赋三十三篇。其后款则收词一篇、杜甫诗八句、柳宗元诗四句。

  • 金锁记传奇

    二卷。明叶宪祖(1566-1641)撰。宪祖字美度,一字相攸,号桐柏,别号六桐,又号榭园居士、榭园外史、紫金道人,浙江余姚人。系黄宗羲外舅,明万历二十二年(1594)举人,四十七年(1619)进士。曾

  • 说文论正

    二十四卷。清王育(生卒年不详)撰。王育字石隐,号庄溪,太仓(今属江苏)人。与陈瑚(字确庵)、陆世仪(字桴亭)志同道合,明亡后隐居讲授,不改衣冠。此编按许书部首分韵编次,许氏说解悉仍原本。其论正逐义分疏

  • 各国交涉公法论

    十六卷。英国Phillimore撰。英国傅兰雅口译,清俞世爵笔述。是书原名《国际法注解》,共有十二卷:初集四卷论“国与领土”,二集四卷论“平时公法”,三集四卷论“战时公法”。咸丰四年(1854)初刊,

  • 古文尚书考

    二卷。清惠栋(1697-1758年)撰。惠栋字定宇,号松崖,学者称小红豆先生,江苏吴县人,清代著名的经学家,吴派经学的奠基人。传其祖父惠周惕、父亲惠士奇之学。惠栋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,以详博见长。

  • 昭代丛书

    五百六十一种。清张潮(1650——?)编。张潮字山来,号心斋,安徽歙县人。曾任翰林苑孔目,能词,爱好文学,以刊刻丛书为世所称。辑有《虞初新志》,著有《心斋聊复集》等,此书初为张潮编,后有杨复吉等续辑,

  • 书义卓跃

    六卷。旧本题陈雅言撰。其生卒年不详。庐陵永丰(今属江西省)人。明代学者。洪武中荐举不起,后领永丰教事以终。其著述除《书义卓跃》外,尚有《四书一览》、《大学管窥》、《中庸类编》等,今皆不见。《书义卓跃》

  • 论语古论集笺

    二十卷。清潘维城(详见《论语古注集笺》条)撰。是书博采近儒之说,罕有发明。对于经义有不当之处,也不驳斥校正。如“传不习乎”条,《释文》郑曰:“鲁读传为专”。笺引宋翔凤《论语发微》曰:“鲁论读传为专,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