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静轩集

静轩集

五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元阎复(1236-1312)撰。复字子静。高唐(今属山东)人。至元八年(1271)以荐为翰林应奉。后为翰林学士,浙西道肃政廉访使。大德四年(1300)拜翰林学士承旨。复原有文集五十卷,已佚。此集为清人缪荃孙自《国朝文类》、《国朝名臣事略》、《元诗选》及金石碑刻中缀辑而成。共诗一卷,文四卷。附录为《元史》本传及袁桷撰其神道碑。集中《高唐忠献王碑铭》、《句容武毅王碑》(卷三)等可补史传之阙。有《藕香零拾》本,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)刊行。

十三卷。明陈宜(约1456前后在世)撰。陈宜字公宜,号静轩,泰和(今江西泰和县)人。明正统七年(1442)进士,由工科给事中历官至兵部侍郎。据明路璧所作《陈宜小传》中称宜“有《金台集》、《金陵集》、《滇南集》、《金台晚集》存于家”。而此集为陈宜之季子陈佩所编,收录宜累朝诰、敕,家谱、序及缙绅投赠之作为前七卷,其中又夹有陈佩的著述附载于卷内。而自第八卷以后又为宜所著诗文,其编次体例殊无顺序。宜文章诗词不为时人所重,其著述多为时文,应酬之作不在少数。诗则居官时所作居多,以应景及亭台楼阁吟咏之句为主,未见有美妙佳句,因此诗文名皆未能显于当世。是集收入《四库全书·存目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王阳明集

    十六卷。明王守仁(1472-1528)撰。王守仁,字伯安,号阳明,余姚(今浙江余姚县)人。生平详见《阳明全集》(辞目)。是集为阳明五世孙王贻乐重编之本,凡十六卷。阳明全集(既《王文成公全书》)刻于明嘉

  • 成都名画记

    见《益州名画录》。

  •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

    六卷,谷应泰著。谷应泰见《明史纪事本末》条,又有《明史纪事本末备遗》二册,内分“辽左兵端”、“熊王功罪”、“插汉寇边”、“毛帅东江”、“宁锦战守”、“东兵入□”六篇,着重叙述明清关系。后来,以此六篇关

  • 春秋经筌

    十六卷。赵鹏飞(生卒不详)撰。赵鹏飞字企明,号木讷,绵州(治今四川绵阳)人,宋代经学家。生平不详。除此书外,赵氏还著有《诗故》(已佚)。赵氏认为,说经者拘泥三传,各守师说,多失孔子本旨,所以此书主于据

  • 野老书

    一卷。周无名氏撰,清马国翰辑。东汉应劭认为,《野老书》的作者,因为年老居田野,帮助农夫耕种,故被称为“野老”。宋代王应麟《汉书艺文考证》中引南朝刘宋袁淑《真隐传》认为,作者曾游于秦、楚间,年老时隐居,

  • 程功录

    五卷。清代杨名时(1661-1737)撰。杨名时见《周易札记》条。此书仿照明代薛瑄《读书录》体例所撰的儒学札记,虽然书中第四卷论析了“铅汞之说”,但全书总体内容还是以儒家为主。此书是作者的讲学言论集。

  • 春秋经传日月考

    一卷。清邹伯奇(1819-1869)撰。伯奇字一鹗,又字特夫,南海(今广东南海)人,诸生。同治中两诏征赴同文馆,以疾辞。精于天文历算,著有《补小尔雅释度量衡》、《粟布演草》、《学计一得》、《格术补》、

  • 石门县志

    ①十二卷。清邝世培主修。祝文彦纂,杜森纂修。邝世培曾为石门县知县。《石门县志》康熙十五年(1676)刻本。全书十二卷,分为:卷一二纪疆,为目十,有县表、沿革、星野、城濠、封域、山川、河梁、赋役、物产、

  • 春秋世族图考

    二卷。清沈澄本(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)撰。澄本字醒庵,吴兴(今浙江吴兴)人,约生活于乾隆、嘉庆年间。作者鉴于《左传》一书记事繁杂,记人也错综纷纭,或一人而名谥互见,或一族而世系纠葛,初学者极为不便。于

  • 唐诗类苑

    二百卷。明张之象(1507-1587)编(详见《唐雅》)。宋代赵孟坚有《分类唐诗》,佚阙不全,世无刊本。张之象因复有此作。书中分为三十六部,以类汇诗。意在博收,极为琐细,未为简择,故失于冗滥。是书未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