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风俗通义

风俗通义

十卷。东汉应劭(生卒年不详)撰。邵字仲瑗,东汉汝南郡南顿县(今河南项城县境内)人,生于累世通显的官僚世家。灵帝初年,他凭藉先世的权势,由郡举孝廉。嘉平二年(173年)为郎,辟车骑将军何苗掾,又曾为萧令。中平六年(183年),做了五个月的营陵令,便被擢为泰山太守。初平二年(191年),黄巾军三十万人攻入泰山郡境内,应劭进行血腥镇压,使农民起义军受到挫折。兴平元年(194年),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由琅邪郡进入泰山郡,应劭派军队去郡界迎护,在未赶到之前,被陶谦袭杀,应劭惧操惩罚,弃官投奔冀州袁绍,授军谋校尉。应劭一生勤于著述,除《风俗通义》外,还撰有《中汉辑录》、《汉官仪》、《礼仪故事》等,共十一种,一百三十六篇。又曾集解《汉书》。就其所著书内容来看,应劭特别熟悉两汉的典章制度。《风俗通义》是应劭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写成的。对于本书的要旨,他解释说:“言通于流俗之过谬,而事该之于义理也。”就是用封建正统思想来整齐风俗,使上下之心,“咸归于正。”在他看来,“为正之要,辩风正俗最其上也”。所以他希望通过辩正物类名号,解释时俗嫌疑,稳定东汉政府的统治。《风俗通义》给予社会的影响是不大的,但如果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加以认识,书中保留许多有关东汉社会风俗的资料,透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,有些篇章记载了统治阶级的“过誉”、“愆礼”行为,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败。还有关于乐器的专篇,记述了各种乐器的制作者和形制,是研究乐器史难得的重要材料。书中对于山河薮泽的专门记载,在研究历史时是足资参考的。一些有关神异鬼怪的片断,后来为《搜神记》所取材,有的被全文移植过去。范晔在评论此书时说:“应劭文虽不典,后世服其洽闻。”现在传世的《风俗通义》,除吴琯《古今逸史》等少数四卷本外,大多数是十卷本。这已非完帙。据《隋书·经籍志》记载,全书三十一卷,注云《录》一卷,梁时三十卷。《意林》所记卷数与《隋志》相同。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、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都说是三十卷。宋神宗元丰年间,苏颂以本书官私两本互校,次为十卷,并写了《校风俗通义题序》。从这篇题序来看,现存十篇的次序并不相连,《皇霸》第一,原来也是首篇;正失第二,原为第六;愆礼第三,原为第八;过誉第四,原为第七;十反第五,原为第九;声音第六,原为第十三;穷通第七,原为第十五;祀典第八,原为第二十;怪神第九,原为第三十一;山泽第十,原为第二十四。其余二十篇,苏颂记为:心政、古制、阴教、辨惑、析当、恕度、嘉号、徽称、情遇、姓氏、讳篇、释忌、辑事、服妖、丧祭、宫市、市井、数纪、新秦、狱法。其中徽称、情遇、释忌三篇,陆心源《义顾堂集·风俗通义篇目考》中作秽称、恃遇、释忘,其它十七篇全部相同。这二十篇在原书中的次序,苏颂没有说明,现已无从考知。《风俗通义》问世以后,在南朝梁和李唐两代,并没有散佚,梁康仲容《子抄》摘录颇多,唐马总《意林》引徵略备。宋太平兴国年间,李昉等人奉命编辑《太平御览》时,也曾大量抄录各篇文字,说明宋朝初年本书尚还完整。又过了一个世纪,苏颂校书,本书已散佚过半,只剩下十卷,形成今天所见到的十卷本。本书存世最早的刻本是元大德本。这个本子载有嘉定十年丁黼跋,跋语说:“余在余杭,借本于会稽陈正卿,正卿盖得于中书徐渊子,讹舛已甚,殆不可读。”后来丁黼用其它两种不同的本子互相参校,始可句读,并刻印传布。到元代,丁黼刻本已是罕见之书,所以大德本附的元李果、谢居仁题辞,对寻到的丁刻本竟然叹为“异书”,并由无锡学刊印出来,这就是现在尚能看到的元大德本。明清以后,又有两京遗编本,姚若有明刊仿元大德本,十行,行十六字,《汉魏丛书》本,《格致丛书》本,《古今逸史》本四卷,《百名家书》本,张氏丛书内有风俗通姓氏篇,清顺治刊本,道光六年广州喜闻过斋刊本,子书百种本,秘书二十一种本,《四部丛刊》本。1980年,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树平《风俗通义校释》,该书考释精详,可供参考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授经图

    二十卷。明朱睦撰。朱睦(约1516-1585),字灌夫,号西亭,又号东陂居士,祖籍安徽凤阳,后迁居河南开封。因宋人《崇文总目》中《授经图》早已亡佚,故补宋人章如愚《山堂考索》所载旧图,后黄虞稷(162

  • 望崖录

    二卷。明王世懋(详见《经子臆解》条)撰。此书内篇一卷,皆谈佛理,自称以三教归一,与林兆恩、屠隆所见相同。外篇一卷,记师事昙阳子事,内容尤为怪谬。收入明万历十三年(1585)刊本《王奉常杂著》中。另有《

  • 救命书

    二卷。明吕坤(详《四礼疑》)撰。书前有《自序》一篇,作于万历丁未(1607)。序云:“人生之急,有急于性命者乎?人事之重,有救性命者乎?”故作《救命书》二卷。上卷皆论守城事,有“城守事宜”二十八则,城

  • 新论

    见《夏侯子新论》。

  • 春秋说题辞

    不分卷。清黄奭(详见《汉学堂丛书》)辑。该书是《春秋纬》之一,又名《春秋说题》、《春秋纬说题辞》,旧有宋均注,自《七录》以来不见著录,亡佚已久。本书似为《春秋纬》的概论或序言,其中泛论六经的意义和旨要

  • 帝鉴图说

    无卷数,明张居正、吕调阳撰。张居正(1525-1582),字叔大,号太岳。嘉靖进士,任庶吉士、翰林院编修,力主改革弊政,隆庆元年(1567年)进入内阁参预机务,万历元年(1573年)任内阁首辅,在任时

  • 崇祯存实疏钞

    八卷。不著编者名氏。是书记崇祯六年正月中一月奏疏。崇祯一朝,本无实录,清修明史,先作崇祯长编,故以此疏钞,先存其实,当时史官,所搜辑付钞以备参考,是书虽记述明季政治,而当时用人行政出纳诏告之辞,陟黜升

  •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

    四卷。唐代释道宣撰。道宣生平事迹详见《广宏明集》辞条。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》作于贞观元年(627),古本作三卷,唐末已散佚,上下两卷,宋时复失下卷。大中三年(849),新罗《朝鲜古国之一)沙门自相玄将所

  • 周易考异

    二卷。清宋翔凤撰。宋翔凤字于庭。长洲人。嘉庆庚申(1800)举人,湖南知县。于经学极有研究。此书专门考证各家易注中的异文异义,大体与李富孙的《周易异文笺》相比照,并各有优劣。李书于异文搜罗详备,而宋氏

  • 摩诃止观

    十卷。隋代释智撰。智生平详见《维摩诘所说经文疏》辞条。《摩诃止观》是智于开皇十四年(594)在荆州玉泉寺所说,弟子灌顶记为十卷。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述,为天台宗三大部之一。原名为《圆顿止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