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魏正始石经残字

魏正始石经残字

二卷(影印本)。民国十二年(1923)海宁陈乃乾影印,其旧本从罗振玉处借得。书首录王广庆《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三体石经记》一文,历述三体石经先后出土的经过,颇为详备。次录王国维手札一份,论述石经《尚书》首二碑为品字式,第三碑以后为三行直下式。上卷著录《尚书》残石七块。其中《皋陶谟》残石第一石存“万四”二字,第二石存“言都帝予山木”六字。《多士》残石存字十一行,从“在今后”起,至“惟”字止。《君奭》残石十七行,从“周公曰”开始,至“监于兹”止。又有一块残石,存“小乌人或”五字。《君奭》《无逸》残石十六行,从“周公若曰”起,至“有殷嗣天灭畏”止。下卷著录《春秋》残石七块,其中庄公三十年残石一块,存“姬遇”二字。僖公,文公残石三十二行,从“戍刺之”起,至“秦师败”止。又有一块残石,存“冬月及娄齐草”六字。文公八年残石一块,存“趙敖”二字。文公九年残石十一行,从“夫”字起,至“十”字止。卷末有罗振玉的跋文,其文详校石经与今本文字的差异。按,魏石经自永嘉之乱后亡佚已久,其拓本流传也很少,所以世人多误以为熹平石刻。自从光绪乙未年(1896)《君奭》残石出土,王懿荣始定为正始石经,民国十一年(1922)续有所出。王国维根据这些残石比排碑图,而后正始三字石经重新为世人所知。其《君奭》《无逸》残石两面刻字,原碑行款完好无缺。今其石虽断,但未断时的拓本尚有流传。陈氏此编失收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直语补证

    一卷。清梁同书撰。梁同书(1723-1815)字元颖,号山舟,晚年又号新吾长翁。浙江钱塘(今浙江余杭县)人。乾隆十七年(1752年)进士,累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。善书法,能诗。所著多散佚,唯《直语补证》

  • 古今字音

    一卷。无撰人姓氏,清任大椿辑。是书《隋志》及新旧《唐志》均未著录,未详何时人所撰。亦不详其体制卷数。《广韵》征引凡三条:上平一东“,,贪食也,出《古今字音》。”上声二十八狝“,囚刑固,出《古今字音》。

  • 圣皇篇

    一卷。汉蔡邕(132-192)撰。蔡邕字伯喈,陈留圉(今河南杞县南)人。东汉文学家、书法家。通经史、音律、天文,工篆、隶,著有《蔡中郎集》,已佚。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谓其各类著作“凡百四篇行于世”,其中

  • 中麓画品

    一卷。明李开先(1502-1568)撰。李开先字伯华,号中麓。山东章丘(今山东章丘)人。嘉靖八年(1529)进士,官至太常侍少卿。曾上疏指责朝政,罢官家居近三十年。李开先与当时的王慎中、唐顺之、陈东、

  • 南雷文定

    十一卷,《文约》四卷。清黄宗羲(1610-1695)撰。黄宗羲字太冲,号南雷,学者称梨洲先生。余姚(今属浙江)人。明末以反对阉党闻名。清兵入关以后,积极投身抗清复明运动。曾在南明鲁王政权中任职。后来隐

  • 官民准用

    七卷。不著撰人名氏。徐天麟在书前序中言元代往往随事立法,各代各时所颁布之律令条例繁多,官民难以尽知。此书乃留心法律者抄集法律案牍而成,前列“诏敕”,共分官制、吏员、公牍、礼仪、学校、僧道、户役、田产、

  • 伤寒百证歌

    五卷。宋许叔微(详见《类证普济本事方》)撰。此书撰成于南宋绍兴二年(1132),全称《新编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》。作者对《伤寒论》研究精深,体会透辟,将书中有关脉、证、方、药诸要点归纳概括,写成歌诀形

  • 考工记辨证

    三卷。陈衍(1856-1937)撰。陈衍字叔伊,福建侯官(今福建福州)人。著述甚多,辑有《福建通志》诸书。陈氏自序称:“窃谓郑君(玄)惟未精于算,故注《考工记》如轸与轐之类,间有误者。贾(公彦)疏又多

  • 仪礼章句

    十七卷。清吴廷华(1682-1755)撰。廷华字中林,号东壁,初名兰芳,浙江钱塘人。康熙五十三年(1714)举人,由中书舍人历官福建海防同治。乾隆初年被举荐修编《三礼》。杭世骏《榕城诗话》称廷华去官后

  • 数学理

    九卷附一卷。英国棣么甘(1806-1871)撰,英国傅兰雅(1839-1928),赵元益(1840-1902)译。棣么甘为英国著名数学家,在分析、代数、逻辑方面均有著述。傅兰雅为英国传教士,曾与李善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