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鹤峰州志

鹤峰州志

①二卷,清毛峻德纂修。毛峻德,字觐文,直隶良乡(今北京市良乡)人,监生,官鹤峰州知州。州志前无可考。毛峻德任知州,思鹤峰为新建之区,案牍易至失散,不可无所募集,因辑州志,于乾隆六年(1741)成书。《鹤峰州志》乾隆六年刻本。鹤峰山脉发源西蜀,入州境,东西北三面于百里之外,忽起忽伏,转折而当州治之南。八峰山面河壁立,为州门屏。水源也东西北三面循山达州治。山水之势,天然成此形胜。容美土司用以建中府,设县时复仍其地为州治。此志山川类记述特详,城垣基址,即土司旧志中府。州署在东门内,原为土司署,学宫在州治左,皆于乾隆间创建,州志分类详载。户口、田赋、物产、军政等类,参互考证采录无遗。名宦、乡贤、人物、选举,初入版图无可记载。忠孝、节义难得确据,仙释、古迹易涉诞妄,皆略而不录。此志慎而无滥,简而不繁,凡事因时措置,难垂久远者概不敢登,足见修志者学识不凡。② 十四卷,首一卷,清吉钟颖修,洪先焘、部生榕等纂。吉钟颖,江苏丹阳人,进士,官鹤峰知州。洪先焘,本州人,举人,官广东三水知县。部生榕,本州人,官公安县教谕。州志修于乾隆六年(1741)知州毛峻德。州志二册,公文居其半,当时州治初建无可记载,志仅略具规模。又历八十多年,事实较繁,知州吉钟颖延洪先焘等重为修辑,于道光二年(1822)志成。《鹤峰州志》道光二年刻本。共十四卷首一卷,分为:卷一沿革,卷二疆域,卷三山川,卷四营建,卷五赋役,卷六风俗,卷七物产,卷八祠宇,卷九学校,卷十兵防,卷十一秩官,卷十二人物,卷十三艺文,卷十四杂述。此志于沿革类,各州县志每列表以便稽核。相传田氏之先,有覃姓为长,荒远难稽。此志据前志,参以明史,自唐田行皋起,至明田明如止,考其世系详著,未曾列表。兵防为州治首要任务,前志列关隘一门。鹤峰雄关四塞,皆衢途扼要之处,此编以守御、关隘详列于山川志,而塘汛附入兵防。州治未久选举寥寥,文武仕宦为数不多,概附人物类。此志采录诗文,篇幅不多,无关典章概不入录。此志遵前志,所列门类及体例较为完备。③ 十四卷首一卷,清徐树楷修,雷春沼纂。徐树楷,字静溪,陕西蒲城人,禀贡,官鹤峰知州。州志自道光二年(1822)知州吉钟颖修后,四十余年,事以时易,人以势殊,若不急为修辑,久将湮没。徐树楷任知州,乃补修,书成于同治六年(1867)。《鹤峰州志》同治六年刻本。此志纲目沿袭前志。鹤峰形胜多山少水,田氏世据此地,改土归流,雄关要隘,画井分疆,厘定保甲,迁置塘汛防守,百余年来厘然不紊,锋燧无惊,其地利。前志营建志所载津梁,未列蕴溪桥、集福桥、金福桥,约当时未建,此编补入。旧置书院三所,道光二年以后,又置鹤鸣书院,规模宏大,文教有蒸蒸日上之势,从祀学宫者逐增,此志学校志重加编修,附宾兴,秩无变更。官有代卸,其年月序次皆详载。艺文志,州治地界荒僻,名作不易得,但宦游撰记,迁客吟咏,与事实有关者俱采录。此志依据前志,无所删削,但增入不少。此志有光绪十一年(1885)刻本。④ 十四卷,清刘域林、长庚修,陈鸿渐纂。刘域林,江苏武进人,官鹤峰知州。州志自同治六年(1867)知州徐树楷修后,仅十余年。刘域林奉檄重修,以徐志为底本,略加损益,于光绪十一年(1885)成书。《鹤峰州志》光绪十一年刻本。此志纲目仍遵前志。鹤峰地僻,山亘数里,平坦之地不可多见,水则溪流曲折,无大河,山多水少地瘠民贫,前志已详论鹤峰州沿革、疆域、山川,无庸增易。州城小而坚,官廨仅数处,十余年甚少修筑,故营建也无所增。州中物产无珍异瑰奇,桑麻丝棉乃属未兴,正税之外别无敛取,民间徭役简而不繁,故赋役、物产仍其旧。祀典相传,社稷山川外,有功德于民者祀之,州中诸祠经兵燹后,或废而不修,或属不经之祠,故祠宇多删而不载。兵防以卫民,州处四塞之交,山深地僻,在此州一带活动嘉庆初白莲教最甚,具载前志,同治以后,塘汛严密,匪徒敛迹,故兵防无所补。秩官、人物采访所及,依类补入。艺文、杂述搜集不多,择其关州事者登。此志依据旧志,以府志为考证,加以采访,其于旧志各类,或因或革,增益十分之一、二,仅略为删削。此志尚有光绪二十五年(1899)谢绍佐增刻本和民国二十三年(1934)鹤峰县铅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

    二百十三卷。明王肯堂(详见《尚书要旨》)辑。此书简称《医统正脉》,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医学丛书,辑入明代以前医籍四十三种,涉及医经、本草、方书、诊断诸学。其中有许多有影响的医著,如唐王冰注《黄帝内经素

  • 金华杂识

    四卷。明杨德周(约1627年前后在世)撰。杨德周,字齐庄,鄞县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历官古田、高唐县知县。著有《澹圃芋记》等书。《金华杂识》为金华教谕时所作,杂采轶文逸事,以补地志所未备,也间有考证的内容

  • 中庸绎蕴

    三卷。清胡笴撰。笴字东潭,安徽桐城(今安徽桐城)人。卷首有笴自序。序中称《朱子章句》依文训义,言简意赅,真能阐发《中庸》,但未尽《中庸》之蕴。其又认为,并非《章句》不足以尽《中庸》之蕴,而是《中庸》之

  • 将鉴论断

    十卷。旧题戴少望撰。别本题作戴溪撰。戴溪《宋史》有传,“戴溪字肖望,永嘉(今属浙江)人也。淳熙五年(1178),为别头省试第一,监潭州南岳庙。嘉定八年(1215),以宣奉大夫,龙图阁学士致仕。卒,赠特

  • 春秋左氏传注疏校勘记

    三十六卷。清阮元(1764-1849)撰。阮元字伯元,号芸台,清江苏仪征人。乾隆时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历官浙江、江西、河南巡抚,湖广、两广、云贵总督等职,道光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。平生提倡学术,治汉学,

  • 经谊杂识

    一卷。清末许克勤撰。克勤字勉甫,浙江海宁县人,生卒年不详,曾侨居苏州。勤学深钻,涉猎广泛,曾谓学问当法汉儒,品行当法宋儒,治学严谨务实。此书钩稽细密,对经书疑义,多有是正。如“昏礼不告庙”条,谓“士昏

  • 安庆府潜山县志

    十二卷。清周克友纂修。即康熙《潜山县志》。

  • 俗书正误

    一卷。见《字鹄》。

  • 朱注发明

    十九卷。清王掞撰。王掞号颛庵,江苏太仓(今江苏太仓)人。太常王时敏之子,官至文渊阁大学士。是书无序,有钱之骏所作凡例,依次为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,以为统系次第应如此。王掞笃信朱子,就

  • 宋韩蕲王碑释文

    一卷。清顾沅撰。顾沅,字湘舟,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。南宋名将韩世忠死后封为蕲王,韩蕲王碑在江苏吴县灵岩山麓,立于宋孝宗淳熙四年(1177)。碑文约一万三千九百字,礼部尚书赵雄撰文,尚书侍郎周必大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