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鹿樵纪闻

鹿樵纪闻

三卷。原题娄东梅村野史撰。《鹿樵纪闻》记南明福王、唐王、鲁王、桂王诸事以及李自成、张献忠农民起义等节。卷上记福王、史可法、黄得功、高杰等事迹,及嘉定之屠、马阮始末等。卷中记唐王、鲁王、郑成功、张煌言、张献忠等事迹,及日本乞师,沙定洲之乱等。卷下记桂王、孙可望、李定国、张名振、瞿式耜、何腾蛟、李自成、吴三桂等事迹。书用记事本末体。每卷先列诸王,后列当日时事,类分为41篇,均有小标题。前有作者自序,并光绪十四年(1888年)镇洋山人识,光绪甲午(1894年)徐敦穆识,后有孙毓修跋。《鹿樵纪闻》多有奇闻,所记川粤情势、老神仙陈士庆、璠花针王兴诸条等,颇裨异闻。作者序中自称“博搜见闻,讲求实录”,“成一代鼎革之言”,并不顾当时忌讳,谓为“狂言”。初传《鹿樵纪闻》即《绥寇纪略》之别称,为吴伟业梅村所撰,后经对勘,截然不同,故孙毓修认为,所提梅村野史当另是一人。考《鹿樵纪闻》序文与《弘光宝录钞》序文上半及《甲申传信录》序文下半大体全同,书内文字又与《小腆纪叙》及《残明前编》多同,显然是相互抄袭。另外,书中叙及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郑氏之亡事,当时吴伟业已去世。又如记张献忠屠蜀篇中,载县令吴继善降后被杀事,与梅村集中《志衍传》载不同,故《鹿樵纪闻》并非吴伟业所撰。台湾商务印书馆修《续修四库全书提要》著者则认为,《鹿樵纪闻》纵为吴伟业所作,则其原书当至中卷而止,其后或为明季遗民所为,非吴氏原书。至作者自序则为后人伪作。据镇洋山人识略云:《鹿樵纪闻》抄本得之于彭城金氏,烂脱至数十处,遂校其可知者而缺其不可知者,录副藏诸笥。《鹿樵纪闻》有北京图书馆藏清光绪抄本,《痛史》本,《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》本,《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射义新书

    二卷。明程道生撰。程道生海宁(今浙江海宁县)人。生卒年及事迹不详。此书上卷杂引《礼记》、《周礼》及各种子史书中言射之事,摘录故实,并无发明。下卷则专言射诀,所引只有《武编》、《纪效新书》、《武经节要》

  • 周易指

    三十八卷。清端木国瑚(1773-1837)撰。端木国瑚字子彝,又字井伯,号鹤田,晚号太鹤山人。浙江青田人。早年因词章深受阮元所器重。中嘉庆三年(1798)举人,道光中受人推荐相吉地,叙劳授内阁中书。著

  • 重修毗陵志

    ①三十卷。宋史能之纂。史能之,字子善,江苏四明人。进士,宋淳飏尉武进,咸淳二年(1175)知常州府。毗陵,古郡名,晋太康二年(281)建置,治所在丹徒(今镇江市东丹徒镇),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、镇江、无

  • 沅州府志

    四十卷首一卷,清张官五等纂修,吴嗣仲等续修。吴嗣仲,保山人,曾任沅州府知府。沅以州名,始于唐代。迄清乾隆初元,始升为府。明志佚而无传。乾隆七年(1742)知府朱琰纂修志书一部,名曰《沅州府志》。二十二

  • 黔记

    六十卷,明郭子章纂。郭子章(1542-1618),字相奎,号青螺,又自号衣生,江西太和县人。隆庆五年(1571)进士,官山西按察使、贵州巡抚、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。著述甚丰,著有:《豫章书》、《阿育王山

  • 风雅翼

    十四卷。元刘履(?-1383)编。刘履,字坦之,浙江上虞(今绍兴)人,入明不仕,自号草泽闲民。卒于洪武十六年(1383),生年不详。《浙江通志》列《隐逸传》中。是编首为《选诗补注》八卷,取《文选》各诗

  • 集古今佛道论衡

    四卷。唐代释道宣撰。道宣生平事迹详见《四分律合注戒本》辞条。《集古今佛道论衡》一书,是道宣晚年作品,唐龙朔元年(661)于京师西明寺实录至麟德元年(664)最后完成。自佛教传入以来,道教人士时有异议,

  • 说文段注校三种

    ① 近代叶德辉(1864-1927)辑。德辉字焕彬,又字奂仿,号直山,又号渔水,别号郋园,湖南湘潭人。光绪间进士,授部主事。对经史、小学、碑版、摹印等均有研究,治学一宗许慎、郑玄,主要著作有《说文解字

  • 汉学拾遗

    一卷。清刘台拱(1751-1805)撰,刘台拱字端临,江苏宝应人。乾隆三十六年(1771)举人。官至丹徒县学训导,嘉庆十年(1805)卒,年五十五岁。《汉学拾遗》是考证《汉书》的,书名似不够恰当。可能

  • 咏史

    其一弱冠弄柔翰,卓荦观群书。著论准过秦,作赋拟子虚。边城苦鸣镝。羽檄飞京都。虽非甲胄士,畴昔览穰苴。长啸激清风,志若无东吴。铅刀贵一割,梦想骋良图。左眄澄江湘,右盼定羌胡。功成不受爵,长揖归田庐。其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