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jiè

【源】 ①周时东夷有介国(故城在今山东胶县南70里之介亭),春秋时为鲁附庸,其后以国为氏(7,17,21)。 ②夏时有介侯国,在汾之介休(故城在今山西介休东南15里),其后有介氏,见《姓考》(17,62)。 ③朝鲜族姓。 【望】太原、河南(17,60,418)。 【布】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 【人】介之窥,夏王桀之臣(60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颇广,今河北之辛集、黄骅,山东之鱼台,山西之太原,陕西之韩城,新疆之塔城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,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。汉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考略》 注云:“桀臣介之窥为介姓之姓。望出太原。今山西解县多此姓。” ② 《中文大字典》 注引 《元和姓纂》 云:“介,出 (於)晋介之推。” 郑樵亦云: “春秋之时,冀芮居冀地,颍考叔居颍谷,介之推、烛之武,并以地命氏。”③ 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 则归 “以国为氏” 之列,其注云: “春秋时附庸小国,后以为氏,又地名(或以地为氏)。” (按: 邓名世 《辨证》 曰: “介之推不见得姓之始; 介葛卢不见亡国之年。二人之氏不相沿也,故入 ‘以国为氏’,而以地名附见於下。”)

三国时吴有介象,会稽人; 明代有介不易,又有介寿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紇突隣

    读音:Hétūlín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,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据《魏书》注云: “一作 ‘纥突陵’。以部落为氏,后改为邻氏。”

  • 公施

    读音:gōng shī【源】 ①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尾,字施父,生施伯,其后以为氏(60,62)。 ②孟懿子支庶公期之后,见《姓考》(17,62)。【变】 一作公期氏(17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

  • 亦乞烈

    读音:Yìqǐliè【源】 ①元时女真人姓(57)。亦乞烈在辽时为敌烈氏,以部为氏。元时为蒙古迭儿列斤部一支,游牧于额尔古纳河附近(397)。至明、清,又改称纽祜禄氏(180,181)。②元时琳沁巴丹

  • 鄒屠

    读音:Zōutú【源】 帝喾妃为邹屠氏之女。古帝轩辕败蚩尤,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,恶者于有北之乡,其先以地命族。后分为邹氏、屠氏,见《拾遗记》(7,17,21,60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

  • 惹尼

    读音:Rění【源】 彝族姓。属丁惹家支(375)。

  • 塔阿日土

    读音:Tǎ’ē’rìtǔ/Tararitu【综】 蒙古族姓。塔阿日土,蒙语意为有囊者,内蒙古巴林右旗东部地区有此姓(384)。

  • 读音:Chén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,91)。江西宁都(280)、浙江上虞(279)、山西汾阳(278)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太原、临汾、长治,山东之平邑等地有分

  • 毗河

    读音:Píhé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引 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云: “百济人姓。”

  • 读音:Xū【音】又音叙(Xù)(17)。 【源】见《姓苑》(11,12,15)。 【望】吴郡(17,418)。罕见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其注云: “音 ‘胥’; 又音 ‘湑’。见 《姓苑》

  • 瑪爾屯

    读音:Mǎěrtún【源】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长白山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一作〔马尔屯〕(180,260)。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长白山地方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