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古口引

古口引

读音:gǔ kǒu yǐn

【源】 代北人姓(7,9,27)。一说,为若口引氏衍变而成(70)。【变】 后改姓侯氏(6,17)。或改为引氏(60),或改为古氏(9),或改为古口(62)。一说,古口引氏即胡古口引之异译(27)。


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。其注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 云: “代北姓,后改为引氏。”

(按: 中华书局标点本《魏书·官氏志》 并无“古口引” 氏,而以 “胡古口引” 四字姓入列,“后改为侯氏。”其 (校勘记)载之颇详,兹节录於下。)

“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”: 《广韵》、《姓纂》、《姓解》“胡古口引”作“古口引”; 《姓纂》、《辨证》、《氏族略》作“古引”。沈涛 《随笔·五》 以为 “今本误衍一 ‘胡’ 字”。《疏证》 以为古“”“”音通,“氏既改 ‘侯’ 明旧必有 ‘胡’ 字无疑。” 《胡姓考》据本书 (按: 指《魏书》 卷九 《肃宗纪》) 见 “胡引祖”,以为此姓当为“胡引氏”,《官氏志》 作“胡古口引氏”,盖涉上 “若口引氏” 而衍。今按: 氏既改“”,旧氏必有 “” 字之说,实不尽然,如 “出连”之改“”,“是楼” 之改“”,“土难” 之改“”,“屋引”之改“”,在读音上原姓与改姓并无关系。诸姓氏书皆无“”字。《广韵》且注明 “”字“公户切”,岂可一概视为省文或脱字? 疑 《志》本作“古口引氏”,当时又别作“胡口引”,后人旁注“”字,羼入正文。“古口引” 既亦作 “胡口引”,亦可省作“古引”或“胡引”,故姓氏或作 “古引”,而 《肃宗纪》 有 “胡引祖”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哈斗

    读音:Hàdǒu【综】 哈尼族姓。世居云南金平,汉姓为李(137)。

  • 读音:Yān【综】 嫣说,汉时人,见《姓解》(9,63)。然宋邓名世云,汉弓高侯韩颓当(韩王信之子)之孙曰嫣,为武帝嬖臣,其弟曰说,封案道侯,嫣、说乃二人名,嫣非姓也(7)。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姓解》

  • 读音:liú【源】 ①古帝尧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,封于留者之后,以邑为氏(8,17,60)。留,春秋时郑邑,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,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。②出自周封内大夫,食采于王畿之留(故城参

  • 读音:Hú【源】 ①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壶邑(故城在今山西长治东南壶口关),因以为氏(12,15,17,60)。②壶丘氏之后有壶氏,见《姓源》(17)。 【望】 黎城(17,418)。【人】 壶叔,春秋

  • 读音:Xiàng向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国名为姓氏,周代有向国,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,成为向姓。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,宋桓公有子名肸,字向夫,后世便以向为姓。一般认为向姓发源于今河南商丘一带

  • 读音:yǔ【源】 系自妘姓。颛顼帝之后,陆终次子惠连之裔,封于鄅(故城在今山东临沂北),后灭于邾,子孙仕宋,以国为氏,见《路史》(4,9,12,15,60)。【变】 ①一作偊(17)。②后去邑为禹(1

  • 墨爾齊

    读音:Mòěrqí【源】 ①清满洲八旗姓,世居乌喇(160)。②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察哈尔(23,63,180,260)。 【变】 一作〔墨尔启〕(260)。 【人】 清镶黄旗满洲领催满术之妻为墨尔启氏

  • 木簡

    读音:Mùjiǎn【综】 非汉族姓。见《姓苑》(17,62)。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姓苑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或作“沐简”。《姓氏考略》 注“沐蘭 (兰)”而引 《姓苑》云: “‘今任城人有此姓。’

  • 布叔沛

    读音:bù shū pèi与“布叔满”同。

  • 读音:Dūn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,91)。大陆北方有此姓(91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运城有分布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,《新编千家姓》亦载,未详其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