叱伏列
【源】 代北姓(27)。叱伏列与叱列同族,后歧化为二姓(242)。一说,叱伏列即泣伏利,而叱列乃其省译也(70)。【变】 亦作〔叱列伏〕(60,70,242)。【人】 叱伏列龟,字摩头陁,代郡西部人,世为部落大人,北齐时官侍中骠骑大将军、恒州刺史、长乐县公(6,9,17,70)。
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“代郡西部人。” 又有“叱列伏”。似为一姓,因传抄而讹,致有叱伏列、叱列伏二氏,实乃一姓。姑兼收,以备查考。
【源】 代北姓(27)。叱伏列与叱列同族,后歧化为二姓(242)。一说,叱伏列即泣伏利,而叱列乃其省译也(70)。【变】 亦作〔叱列伏〕(60,70,242)。【人】 叱伏列龟,字摩头陁,代郡西部人,世为部落大人,北齐时官侍中骠骑大将军、恒州刺史、长乐县公(6,9,17,70)。
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“代郡西部人。” 又有“叱列伏”。似为一姓,因传抄而讹,致有叱伏列、叱列伏二氏,实乃一姓。姑兼收,以备查考。
读音:Shǒushān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湘帆,姓守山,名爱,工书山水,见《墨林今话续编》(63)。
读音:gèn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,24,60)。【布】 甘肃永昌(392)、贵州黎平(358)、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艮当,汉时人,注《药经》(15,21)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
读音:cǎo【源】 周官草人之后(60,62)。草人,《周礼》地官之属,掌土化之法。【布】 河北三河(285)、台湾台北、台中(68,261)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草中、草王桥等均为汉时人,见《印薮》
读音:jī guān【源】 宋微子之后,见《路史》(60),一说,宋大夫之后,见《姓源》(17)。【变】 孔子年十九,娶于宋之丌官氏,见《家语》(60,62)一作〔幵官〕(又音Qíguān)(15,2
读音:Sàlāgā元代 “色目人” 姓氏,乃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; 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译作“撒里哥”。
读音:táng shān【源】 春秋时宋司马唐山之后(60,62,91)。【人】 汉高祖姬有唐山夫人,见《汉书·礼乐志》(7,17,60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;《姓氏考略》亦
读音:tōu【综】 东晋末南凉臣有鍮勿崘,见《正字通》(62)。鍮音偷,系单姓,作复姓〔鍮勿〕,误(26)。亦作〔鍭〕(91)。罕见姓氏。《汉语大字典》 收载并注此音,其注引 《正字通》 云: “
读音:Judì【源】 西夏人姓(240)。
读音:Fànjiāng【综】 系范、姜两单姓合成,祖籍福建宁化,广东陆丰等地(236)。台湾多数县市均有此姓,尤以桃园多此姓,约占全省范姜姓人数81%(64,68,261)。《中国姓氏辞典》 收载。其
读音:Yǒnghéěrdài元代“色目人”姓氏。为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; 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译作“雍古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