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Huì

【音】 会氏有绘(Huì)、郐(Kuài)二音,且源出不同(17)。参见会(Kuài)姓。【源】 ①系自偃姓。皋陶之后有会氏(17,60,62)。②系自妘姓。陆终之子会人(一作会乙)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(1,7,9,12,24)。③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郑伯之后有会氏(17)。【望】 武阳(17,60,418)。【布】 河北隆化(344)、乐亭(334)、河南淮阳(299)、安徽淮南(362)、广东顺德(363)、台湾基隆、屏东(68,261)、新疆呼图壁(342)、浙江余姚(389)、山东苍山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会栩,汉时武阳令(6,7,9,21)。会同,明正德中任江西雩都县丞(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颇广: 今上海之松江,山东之昌乐、平邑,山西之大同、长治、晋城、忻州,河南之卢氏、义马,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。汉族、傈僳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 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 “” 云: “郐氏,房姓,即郐仲之国,本祝融之墟,在溱洧之间,为郑武公所并,遂为新郑。今新郑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古郐城是也。子孙以国为氏。……或去邑为会氏。” ②其引《风俗通》 云: “陆终之子会乙之后, 䢵姓。” 又,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补遗·以名为氏》 引作: “陆终第六子会人之后。” (按: 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 引作 “陆终第六子会之后。” 有脱误。) 此以名为氏, 系出䢵姓。 䢵, 亦作“”。 (按: 会人, 亦作 “郐人”, 亦当指郐国。) ③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路史》 云: “臯陶之后有会氏。” 此当系出偃姓。

一音kuài。(按: 古 “” 音有二,或音huì; 或音kuài,此由 “” 省而得,以国为氏。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: “子男之国。虢、会为大。” 颜师古注: “会,读曰郐,字或作桧。”)

汉代有会炳; 又有会栩,武阳令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Biàn【源】 见《万姓统谱》(15)。【人】辨武,汉时淮南名士(15,21)。辨机,唐时婺人,尚高阳公主(15,21)。罕见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。其源不一:①以地为氏。《姓氏考略

  • 茹羅

    读音:Rúluó历史上党项人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 有载,其注“茄罗”云: “出 《姓苑》。西夏有此姓。一作茹罗。”盖茄、茹形近而讹,真伪莫辨,致为茹罗、茄罗二氏。姑兼收并蓄。

  • 读音:qí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2,60)。綦连氏改为綦氏(11,12,62)。【望】北海、河南(17,418)。【布】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【人】綦儁,东汉时义兴人,将军(21)。綦崇礼,宋时北海人

  • 读音:Tāo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台湾高雄有此姓(68,261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运城有分布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 收载,未详其源。

  • 中垒

    读音:zhōng lěi刘向为汉中垒校尉,子孙以官为氏。(见《风俗通》) (按:中垒,原为官名,汉武帝平南越,内增七校,中垒为其中之一。)

  • 读音:qǐ夏后启之后。(见《姓苑》)楚公族有启氏。(见《路史》)启氏,姒姓,夏启之后也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名为氏》)▲<明>启和,正统中雩都训导。

  • 贺楼

    读音:hè lóu与“贺娄”同。

  • 聶格哩

    读音:Niègélī【源】清满洲八旗姓。凡二派,出叶赫、辉发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清正红旗满洲马甲席缠之妻为聂格理氏,镶红旗满洲前锋郑库之妻为聂和里氏(260),〔聂格理〕,〔聂和里〕

  • 破野頭

    读音:Pòyětóu【综】 据《隋书·宇文述传》载,宇文述,字伯通,代郡武川人,本姓破野头,役属鲜卑,其先名俟豆,归后,从其王为宇文氏(27,60)。亦作〔破也头〕(6)。一说,与费也头同(6)。历史

  • 读音:Jù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安徽淮南有此姓(362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、江西之新余等地有分布。武清等地公安局提供,未详其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