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六渾
【综】 乌六浑氏出自东夷乌洛侯国。北魏时称乌洛侯,唐时称乌罗浑,亦称乌洛浑。其地域在今黑龙江嫩江流域。居关中之乌六浑氏当系其国人降魏而随北魏南迁者。今关中出土的碑铭上有此姓(78)。
【综】 乌六浑氏出自东夷乌洛侯国。北魏时称乌洛侯,唐时称乌罗浑,亦称乌洛浑。其地域在今黑龙江嫩江流域。居关中之乌六浑氏当系其国人降魏而随北魏南迁者。今关中出土的碑铭上有此姓(78)。
读音:Gǔlúnjìngǔsī【源】 隋唐时回纥外九族第九姓为骨厪骨思氏,见《路史》(60,63)。【变】 亦作〔骨厔骨思〕(60)、〔
读音:Xuēgān【源】薛干乃鲜卑别部,以部为姓(17,62,70)。一说即叱干氏(49,70)。 【变】一作〔薛千〕(17,62)。 【人】薛干太悉伏,薛干部帅,见《魏书》。亦作叱干他斗伏,见《晋书
读音:Bó’ěrnuòtè【综】 清镶黄旗蒙古护军巴图礼之妻为博尔诺特氏(260)
读音:lì【源】 ①黄帝臣力牧之后(1,6,7)。②台湾土著姓(65)。【望】 临安(17,60,418)。【布】 台湾(68,261)、四川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力题,汉时鲁相(6,12)。现
读音:Yěsībāo【源】 鲜卑族姓,见《姓觿》(17,62)。《姓氏词典》 收载,其据 《姓觿》 注云:“鲜卑姓。”未道其详。
读音:Kāng康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。一是以国名为姓氏。汉代时,康国和康居国的王子到中原定居,后代以康为姓。二是以谥号为姓氏,源于姬姓。文王幼子初受封于康,称康叔,后又称卫康叔,死后谥号“康”。
读音:Gū【源】 浙江吴兴(即今湖州)的别称为菰,战国时楚春申君在吴兴南25里处置菰城,或后人以地为氏。【布】 台湾台南有此姓(64,68,261)。
读音:Yàn晏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。传说帝颛顼的第五子名晏安,后人便以晏为姓氏。二是源于姜姓。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(今山东齐河西北),他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,形
读音:qú fù匈奴属酋有渠复氏。(见《汉书》)汉武帝时属国酋渠复,累封昆侯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·代北复姓》)
读音:Shì【综】 源出不详,现代罕见姓(75)。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