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Jí

籍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春秋晋国大夫荀林父的一孙子负责管理晋国典籍,其后代中有用籍作为姓氏者。二是春秋卫国有籍圃、齐国有籍丘,居住地人有以籍为氏者。

籍姓历史人物有籍淡,春秋时晋国大夫。相传一次出使东周,周王问籍淡晋国准备贡什么东西,籍答说晋国从未受过王室赏赐,何来贡物?周王列举王室赐晋国器物的旧典,责问籍谈怎么能“数典而忘其祖”。这是“数典忘祖”典故的由来。

籍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七十五位。


【源】 ①春秋时晋大夫荀林父之孙伯黡,为伯氏,司晋之典籍,其后以官为氏(7,11,12,17,60)。②汉时上邽有籍水(在今甘肃天水西南),卫地有籍圃(60,62)。又,周置籍县,故治在今四川仁寿西北。或以水为氏,或以地为氏。【变】 ①一作藉(17)。②晋大夫籍谈之后,至汉时裔孙籍环,因避项羽名改为席氏,见《尚友录》(63)。【望】 广平(17,418)。【布】 江苏武进(314)、台湾(68,261)、河北任邱、山西代县、辽宁大洼、阜新、安徽淮南、北京等地有此姓。【人】 籍秦,晋上军司马(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很广,今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辛集、阜平,山东之平邑,辽宁之清原,山西之太原,陕西之韩城,新疆之塔城,广东之高要、吴川等地均有。汉族、满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 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“出于伯氏。晋大夫荀林父为中行伯,孙伯黡以王父字为伯氏。司晋之典籍,故亦谓之籍氏。”此以官为氏。② 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 “上邽有籍水; 卫地有籍圃。或以地为氏。” 望出广平。

汉代有籍武、籍少公; 明代有籍贯,茶陵知州;又有籍一科,嘉靖举人,任知县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歐俟

    读音:Ōusì【综】 汉时有欧俟氏,见《容斋随笔》(15,21,63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词典》引 《太平图话姓氏综》收载; 《中文大字典》 引 《万姓统谱》亦收,其注云:“汉有

  • 读音:qiāo【源】 ①战国时赵大夫食采于深泽鄡邑(故城在今河北束鹿东),因氏焉(12,15,17,91)。②古鄡国,在鄱阳(17),以国为氏。古鄡国即汉置鄱阳县,故城在今江西都昌东南鄱阳湖中。【变】

  • 馬希江

    读音:Mǎxījiāng【综】 土族姓。马希江为音译,原意为马百匹,汉姓为马(195)。

  • 洪鄂撖

    读音:Hóng’è hàn【综】 清正蓝旗满洲前锋三官保之妻为洪鄂撖氏(260)。

  • 洛絨

    读音:Luòróng′现行藏族姓氏。今四川之道孚有分布。本为地名,以为氏。黄教创始人宗卡巴即取“洛绒”为姓。道孚县公安局提供。

  • 读音:Ěr【源】 见《氏族博考》(16)。【变】 一作〔尔〕(17),即尔(60,61),又作〔��〕(16,60)。【望】 代郡(17,418)。罕见姓氏。《中

  • 麻骨

    读音:Mágǔ【源】 西夏人姓(13)。【变】 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莽古(24)。【人】 麻骨进德、麻骨德懋,均为西夏武功大夫(13,24)。

  • 心都

    读音:Xīndū【综】 战国时杨朱之弟子有心都子,见《列子》(11,17,62)。杨朱,与墨子同时人,主张“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”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词典》注引 《姓觿》 云

  • 读音:Wéi韦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韩姓改姓而来。传西汉初年韩信被杀,萧何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,其子为避仇,以“韩”字半边“韦”为姓,遂世代相传。二是以国为姓氏。出自颛顼大彭之后,夏

  • 读音:jiā【音】 亦音Qié(17)。【源】①相传为黄帝之臣茄丰之后。茄丰氏有罪,刑而放之,扶伏(即匍匐)而去,是为扶伏氏,见《玄中记》。为茄氏之始(60,62)。②茄,春秋时小国(古城在今安徽凤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