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Shēn

莘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据说祝融之后分为八姓,莘为其中之一。二是古有莘国,商汤就娶了有莘氏的女儿,其后代就以莘为姓氏。

今山东、四川、安徽、浙江是莘氏族人主要的分布区域。

莘姓历史人物有莘野,明人。任枣强知县期间,他体贴百姓,为民做主,深得百姓爱戴,被称为“贤县令”。

莘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九十位。


【音】今亦音辛(Xīn)。 【源】①祝融之后分为八姓,己、秃、彭、姜、妘、曹、斯、莘(一说为芈),见《潜夫论》(60,62)。②武阳莘氏,出自姒姓。夏启封其少子于莘(即有莘氏,故城在今陕西合阳东南),其后以国为氏(4,6,7,11,17)。③古有莘国。鲧纳有莘氏之女,生禹,此莘故城在今山东曹县北。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,此莘故城在今河南陈留东北。有神降于莘,此为春秋虢地,此莘故城在今河南陕县硖石镇西15里之莘原。后以地为氏(17)。 【望】天水(17,21,60,418)。 【布】安徽淮南(362)、辽宁辽中(293)、上海嘉定(351)、山西汾阳(278)、广西灵县(391)、内蒙古乌审旗(369)、台湾台北(64,68,261),河北万全(326)、蔚县、江苏南通等地均有此姓 【人】莘融,宋时钱塘人,举人(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安徽之泾县、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考略》 据王符《潜夫论》 注云: “祝融之后分为八姓: 秃、彭、姜、妘、曹、斯、莘。” ②郑樵注云: “姒姓。夏后启(按: 即禹之子)封支子于莘,亦曰有莘氏,后世以国为氏。” (按: 古莘国有二: 其一在今陕西之韩城,旧郃阳东南。周文王妃太姒,即此国之女。《姓氏考略》 引 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云: “郃阳南有古莘国,汤妃有莘氏后。”)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,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,也称有莘、有辛、有侁,商汤娶有莘氏女,即其国。③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唐书·辛替否传》 注云:“莘、辛音相近,莘氏即辛氏。”望出天水。

一音xīn,亦现行姓氏。

宋代有莘融,钱塘人,举进士; 明代有莘野,洪武初自明经为本县训导,升枣强县丞; 又有莘九经,安吉州学正; 清代有莘开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伍相

    读音:wǔ xiàng与“五相”同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其注引 《元和姓纂》 云: “吴相伍员子孙,吴人号之伍相氏。”一作“五相”。

  • 庶其

    读音:shù qí【源】 ①春秋时邾大夫庶其之后(6,7,9,12,60)。②春秋时莒纪公庶其之后,见《姓考》(17,6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其注云: “邾大夫庶其之后。

  • 不害

    读音:Fǒuhài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中文大字典》 有载。其注引 《容斋随笔·汉人希姓》 云: “两《汉书》所载人姓氏。有后世不著见得甚多,漫纪于此。以助氏族书之脱遗,复姓如公上、不害、合博

  • 丌官

    读音:jī guān【源】 宋微子之后,见《路史》(60),一说,宋大夫之后,见《姓源》(17)。【变】 孔子年十九,娶于宋之丌官氏,见《家语》(60,62)一作〔幵官〕(又音Qíguān)(15,2

  • 读音:shēn【源】 见《万姓统谱》(15)。或系申字加人以别申氏(63)。【布】 江西宁都(280)、江苏武进(314)、安徽淮南(362)、台湾台北(64,68,261)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伸意

  • 浩星

    读音:hào xīng【源】 出于浩生氏,亦即〔皓星〕(60,62)。【望】 陇西(17,418)。【布】 汉时鲁国有浩星氏(60,62)。【人】 浩星赐,汉时人,见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(6,17,21

  • 陽丘

    读音:Yángqiū【源】 系自芈姓。春秋时楚大夫食邑阳丘(故城在今山东章丘东15里),以邑为氏(6,7,24,60)。亦见《姓苑》(9,17)。【变】一作〔阳邱〕(8,17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

  • 读音:Tián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)。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Jù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安徽淮南有此姓(362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、江西之新余等地有分布。武清等地公安局提供,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Péi裴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,一是以祖辈封地为姓氏,出自嬴姓,为伯益之后。伯益子孙封于(péi)邑(今山西闻喜),至六世孙苹陵,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君,他以祖辈的封地为姓氏,去掉“邑”字,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