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佛指甲之别名,详该条。
涎与唾的合称。俗称口水。详涎、唾条。
证名。指风毒之气入胆而昏困多睡之症。《圣济总录》:“治胆风毒气,虚实不调,昏困多睡,酸枣仁汤方。酸枣仁研,生用一两,腊茶以生姜汁涂炙令微焦二两。右二味,粗捣筛,每服二钱匕。水一盏,煎至七分,去渣温服,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水蜈蚣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贵州草药》。即油桐根,详该条。
①亟(qì)。屡次夺走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。”②亟(jí)。急切夺走。《素问·腹中论》:“居脐上为逆,居脐下为从,勿动亟夺。”
病名。见《辨证录》卷十三瘰疬门。即瘰疬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幼幼集成》。系指口角生疮,多见于小儿。即口吻疮。详该条。
见《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。为野木瓜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小儿暑病之一。出《幼科要略》。为感受暑邪而致的突然昏迷。多因小儿平素体质较差,元气虚弱,感受暑热之邪,热迫营血,逆传心包;或由于暑邪挟湿,湿浊生痰,痰浊上冲,蒙蔽心窍,以致出现突然昏迷,不省人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