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二。孕妇血聚养胎,脏腑气实,血燥生热,热积于大小肠,以致大小便不通。治宜清热、润燥、利水。方用栀子汤(栀子、石膏、黄芩、泽泻、柴胡、车前子、葳蕤、竹叶)。
病名。指足趾间及足底部的一种癣疾。出《医宗金鉴》卷七十一。又名臭田螺。由脾胃二经湿热下注,或由传染而得。初起趾间出现小水疱,瘙痒明显,搓破后流水,因反复发作趾间糜烂,擦去表皮,显露鲜红色糜烂面;甚者肿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扁担杆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隋代兽医。撰有《治马经》三卷。
心的下方,通常专指胃脘部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心下否痛。”
《症因脉治》卷三方。酸枣仁、远志、当归、茯神、白芍药、麦门冬、龙眼肉。水煎服。治虚烦不得卧,真阳不足,心神失守者。
指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主要穴位。《灵枢·四时气》:“风肤胀,为五十七痏。”参见水俞五十七处条。
见《陆川本草》。为漆大姑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针灸聚英》所载之十三鬼穴之一,指劳宫穴。参见鬼路条。
喑俳的别称。见《医略十三篇·类中风》。详喑痱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