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雷公炮炙论》。即天葵,详该条。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即油桐子,详该条。
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鸡骨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骨名。又名预颅,即颅。指头部骨骼,由脑颅骨与面颅骨构成。
①《瑞竹堂经验方》卷二方。人参、木香、煨白术、茯苓、青皮(去瓤)、陈皮(去白)各一两,槐角子、半夏各七钱半,天麻一两,皂角(去皮弦,酥炙)五钱。为细末,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至七十丸,
古病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。即蛊注痢,详该条。
即枕骨。又名后山骨。详后山骨条。
证名。又称食后昏困。指饭后昏倦欲睡之症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不寐多寐源流》:“食方已,即困倦欲卧,脾气弱,不胜食气也,俗名饭醉。宜六君子汤加山楂、神曲麦芽。”参见食后昏困、嗜卧等条。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七。即经来腹痛,详该条。
病名。生于下颏部的湿疮。出《洞天奥旨》卷十三。由口津下流,浸渍日久所致。小儿多见患处湿烂,浸淫成疮。内服燥津丹,外用制津丹搽之。相当于口周围湿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