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为扶芳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兰室秘藏·呕吐门》。即吴茱萸丸,见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百会,见该条。
病名。又名附牙痈、牙蜞风。多由阳明胃经火毒郁而不宣,上攻牙龈所致。症见牙龈深处肿起,胀硬,焮红疼痛,甚则肿连腮颊,或发寒热,口臭便秘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一:“牙边生痈者如豆大,此脾胃二经火也。宜用小刀
指孔道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。”
宋代医官职称。系翰林医官院之最高官职,共2人,掌管全院工作。参见翰林医官院条。
出《太平圣惠方》。为蚱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由阴虚、血虚内生的风证。多见于大汗、大吐、大泄、失血或久病伤阴者,由津液亏损,液少血枯,血不养筋,肝阴不足,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;也有因于肾阴不足,肝肾亏损,肾水不能涵养肝木,而致肝风上扰。临床表现
详新感条。
宋代医官职称。属翰林医官院。官阶从七品。参见翰林医官院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