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伤寒

伤寒

①病名。泛指外感热性病。《素问·热论》:“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。”故张仲景伤寒论》以伤寒命名,即为多种外感病的总称。《难经·五十八难》:“伤寒有五,有中风,有伤寒,有湿温,有热病,有温病,其所苦各不同。”②指感受寒邪太阳表证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脉阴阳俱紧者,名曰伤寒。”《备急千金要方·伤寒》:“王叔和曰:……夫伤寒病者,起自风寒,入于腠理,与精气分争,荣卫否隔,周行不通。病一日至二日,气在孔窍皮肤之间,故病者头痛,恶寒,腰背强重。此邪气在表,发汗则愈。”③指冬季感寒所致的病症。亦名正伤寒。《伤寒例》:“冬时严寒,触冒之者,乃名伤寒耳。”又:“从霜降以后,至春分以前,凡有触冒露雾,中寒即病者,谓之伤寒。”详见正伤寒条。④指感受寒邪的浅深程度。《伤寒全生集》卷一:“四时天令,惟冬寒为重,暴寒为轻;伤寒为重,感寒为轻,中寒尤甚重也。”参大伤寒、太阳病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气痛

    病证名。指气滞三焦所致的疼痛。出《灵枢·五色》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气源流》:“气痛,三焦内外俱有病也。人身之气,周流不息,本无停止,多因七情六气,饮食劳役所郁,以致凝滞上焦,则为心胸痞痛,宜枳橘汤、清

  • 风热惊啼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第八十二卷。由风热内乘于心,以致心脏生热,精神不定,睡卧不安,因致惊啼。治以清心宁神为主,如牛黄清心丸;热重者,用导赤散加黄连、山栀之类。

  • 虎须毒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即颏痈。见该条。

  • 咳脓血

    证名。指咳唾脓血。《金匮要略·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》:“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隐隐痛,脉反滑数,此为肺痈,咳唾脓血。脉数虚者为肺痿,数实者为肺痈。”多由邪火血热凝滞伤肺所致。本症可见于肺脓肿、支气

  • 筋瘿

    病名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五:“筋脉露结者名筋瘿。”多因怒气伤肝,火旺血燥而致。症见颈前瘿块,青筋显露;结如蚯蚓。治宜清肝解郁,养血舒筋。用清肝芦荟丸化裁。相当于甲状腺肿伴有明显颈部血管怒张者。

  • 经来如黄泥水

    病证名。又名经来黄色、月水色黄。《竹林寺妇科秘方考》:“经来如黄泥水,全无血色,乃大虚大寒,不可用凉药,宜乌鸡丸,服半月,非但病愈,兼能怀孕,再用加味四物汤(四物汤加乌药、延胡索、小茴香、生姜、黑枣)

  • 脏俞五十穴

    经络俞穴。出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指五脏的井、荥、俞、经、合五输穴,共二十五穴,左右合计为五十穴。

  • 黄芪鳖甲散

    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五方。人参、肉桂、桔梗各五钱半,半夏、紫菀、知母、赤芍药、黄芪、甘草、桑白皮各二两半,天门冬、炙鳖甲各五两,秦艽、茯苓、地骨皮、干地黄、柴胡各三两三钱。为粗末,每服二钱,水煎服。

  • 经脉分图

    针灸经脉专书。4卷。清·吴之英撰。刊于1920年。首载各经脉(正经、奇经)的图像、俞穴,《内经》原文及考证。在俞穴考证方面,作者根据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甲乙经》等书,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

  • 疠风痰喘

    证名。为疠风兼证。出《疠疡机要》上卷。若肺气虚服六君子汤加桔梗;肺经有热服泻白散;命门火衰而脾肺虚者服理中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