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见《江西草药》。为石蒜之别名。②见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。为薤白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即豉饼灸,见该条。
痧证之一。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痧胀源流》:“阴痧,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,宜用火焠;或因秽气所触而致。”宜藿香汤。②指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。《痧证指微·阴症》:“有四症,俱猝然而发。
病名。见《疡医大全》卷三十五。又名印疮、褥疮。指久着席褥,受压部位出现的溃疡。由久病气血亏损,气不能运血以营养肌肤,加之局部受压摩擦染毒而成。初起患处呈现紫斑,继而皮肤破损,逐渐坏死溃烂,腐肉脱落,形
病名。即喉腥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多由心胆二经伏火循经上攻、或挟外邪所致。症见咽喉或痛不能下咽、或会厌、舌根部两旁上下生紫黑点如小豆大。治以清火利咽、凉膈解毒。方用清肺化热汤。(荆芥、玄参、桔梗、甘草、射干
书名。又名《瑞安陈氏白喉条辨》。1卷。清·陈葆善撰。刊于1887年。作者原撰有《白喉订正论》1卷,未刊行;后删其繁而成本书。全书共条辨15条,包括白喉的病原、所中经络、辨脉、辨色,手太阴、手少阳、手少
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太阴司天为湿化,在泉为甘化,司气为黅化,间气为柔化。”司天在泉主一年的气化,间气主六十日的气化,太阴之年的间气称为柔化。
即下法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又名胎赤眼。即初生儿眼睑及结合膜充血、糜烂。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夫小儿眼胎赤者,是初生洗目不净,令秽汁浸于眦中,使睑赤烂,至久不差,故云胎赤也。”见于新生儿急性包涵体性结膜炎。治宜清热解毒,内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