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生于小腿肚的一种疮疡。出《医说》卷六。由湿热内搏,外感风邪,滞于肌肤,留于血脉而成。常发于小腿肚。初起形如湿疮,痛痒相兼。破流黄水,疮口深如钉钻,缠绵难愈;若疮口受寒,则疮口肌肤发冷。治宜清热理
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为雄黄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脚气重证之一。指脚气病症而见喘咳者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八十二:“毒气循经上入于肺,则气道奔迫,升降不顺,故令上气喘满。”《证治要诀·诸气门》:“脚气迫肺,令人喘嗽,宜小青龙汤。每服加入槟榔一钱,重煎服。”
【介绍】:见计楠条。
见面王条。
《伤寒论》方。柴胡二两十六铢,黄芩、人参、炙甘草、生姜各一两,半夏二十铢,大枣四枚,芒硝二两。先煎前七味,去滓,后入芒硝,更煮微沸,分二次服。治伤寒病少阳未解,阳明燥结,胸胁满而呕,日哺所发潮热。
病名。出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二十一。多因产后脏腑虚损,饮食不消,复感风冷,阴阳升降不顺所致。症见上吐下泻,甚者四肢厥冷。治宜调和肠胃,化瘀散寒。生化六和汤治之(川芎、当归、黑姜、炙草、陈皮、茯苓、砂仁、
见《中药材手册》。为黄芫花之药材名,详该条。
本草著作。题金·张元素撰。1卷。此书即明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卷一所载《腑腑虚实标本用药式》的内容。以五脏六腑为纲,述其本病、标病,以泻、补、寒、发等治法为目,类别有关药名。《本草纲目》所载未记撰人,此
方书名。又名《服药须知》。1卷。宋·温大明撰。刊于1216年。约十五世纪中期经熊宗立重编,改题《温隐居备急海上仙方》(又名《温隐居海上仙方》、《温氏海上仙方》),共载77种病症。每症撰七言四句歌诀一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