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脱囊之南方俗称。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三:“夫产水血俱下,脏腑血燥,津液不足,宿挟虚热者,燥竭则甚,故令渴。”症见口燥,干渴。治宜生津止渴。用加减竹叶汤(人参、麦冬、生地、花粉、炙草、粳米、淡竹叶)。
温法之一。是治疗胃气虚寒的方法。症见胃脘隐痛,得食痛减,吐清水,大便稀烂,舌淡白,脉细。常用方如黄芪建中汤。
骨名。出《灵枢·背腧》。又名膂骨。即第一胸椎棘突。
见《石雅》。为云母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即法罗海,详该条。
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。详十三指形条。
心与小肠相表里,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俱热。症见心烦,口舌生疮,口渴,小便黄短,或小便淋沥刺痛,甚或尿血。舌尖红,苔黄或白而干,脉数。治宜导赤清心。
病名。见《卫生易简方》。即狂犬啮人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济生方·虚损》。又称滑精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