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见顾锡条。
病名。瘟疫的一种。以遍身紫块,发疮如杨梅状为特征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瘟疫源流》:“杨梅瘟,遍身紫块,忽然发出霉疮是也。”治宜清热解毒汤下人中黄丸。并宜刺块令出血。参见瘟疫条。
自我推拿方法名。见清·尤乘《寿世青编·十二段动功》,又名摩面擦面、干洗脸。双手擦热,贴在面下部,两手中指分别放在鼻翼两侧迎香穴处,向上推擦,经睛明、攒竹至前额发际处,然后两手分开推擦至额角后而下,经耳
病名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七:“形如鼠奶。”日本丹波元坚《杂病广要》脏腑类:“一者肛肠生肉……或似樱桃,或大如豆,时时出血,又如出脓,名曰鼠奶痔。”本病相当于直肠息肉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黑脂麻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痧证之一。《痧症度针》卷上:“阴痧,俗称冷痧。人当夏月乘凉于深堂广厦之中,消暑于冰雪瓜桃之类,遂致遏郁清阳,阴寒内沍,伤脾败胃,凝结成痧者有之;又或寒凉败脾,食痰内滞,或夜凉失被,触犯外邪;又如暑天行
补法之一。补气与养阴生津并用的治法。气津两虚,表现为汗出过多、肢体怠倦、气短懒言、口干作渴、舌质红干、脉虚或细,用生脉散之属,以益气敛汗,养阴生津。
经穴名。代号BL13。出《灵枢·背腧》。属足太阳膀胱经。肺之背俞穴。位于背部,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处;一说“除脊各寸半”(《针灸资生经》)。布有第三、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,深层为外侧支。并有第
医学全书。23卷。朝鲜·许浚等撰于1611年。作者选摘我国明以前医籍予以分类编纂而成。全书分为内景篇、外形篇、杂病篇、汤液篇、针灸篇五类,各类均详分细目,记述了多种病证的症候、病因和治法等内容。其中的
古病名,厥证之一,出《素问·缪刺论篇》等。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,状如昏死的恶候。或兼见手足逆冷,肌肤起粟,头面青黑,精神恍惚不宁;或错言妄语,牙紧口噤,头旋晕倒,呼吸低微而不连续,脉微弱如绝。治宜以针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