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学三言
见孙氏医学丛书条。
见孙氏医学丛书条。
医方著作。8卷。本书即《医宗金鉴》卷26~33(亦有单行本)。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剂近200首,除记述原方方名、主治及处方外,每方均附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。选方颇精,虽未分类,但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川贝母之简称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亦名妊娠吐酸。见明·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。吞酸多因脾虚肝旺,伤于饮食,不得传化。有寒热之分:寒者,由脾胃不和,饮食太过,胃脘填塞,脾气不运而致,宜温养脾胃,用六君子汤加吴萸;热者,由于肝气郁滞,
古代两点论运用于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。详阴阳条。
败坏。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:“精气竭绝,形体毁沮。”
《灵枢经》篇名。血络,指郁血的络脉。本篇主要论述奇邪客于血络,在刺络泻血所出现的昏仆、出血不止、局部血肿、面色苍白、心胸烦闷,滞针等意外情况。说明导致这些情况原因,以及指出怎样观察血络进行泻血,掌握刺
足少阳的经筋。《灵枢·经筋》:“足少阳之筋,起于小指次指,上结外踝,上循胫外廉,结于膝外廉。其支者别起外辅骨,上走髀,前者结于伏兔之上,后者结于尻。其直者上乘季胁,上走腋前廉,系于膺乳,结于缺盆。直者
《金匮要略》方。又名抵当乌头桂枝汤。乌头。以蜜二斤,煎减半,去滓,以桂枝汤五合解之。得一升后,初服二合;不知,即服三合;又不知,复加至五合;其知者,如醉状;得吐者,为中病。治寒疝,腹中痛,逆冷,手足不
古病名。痿的别称。因四肢痿弱,变易正常的作用,故名。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:“三阳三阴发病,为偏枯痿易,四支不举。”张志聪注:“痿易者,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也。”详痿条。
病证名。指“行动举止,则眼中神水之中,荡漾有黑影如蝇翅者”(《银海精微》)。类今之玻璃体混浊,参见云雾移睛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