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涩法之一。治疗妇女血崩、经行不止、带下淋漓等病症的方法。如血崩或经行不止,偏阴虚血热者,用固经丸;带下淋漓,偏湿热者,用樗树根丸。
指用轻清上浮、疏解泄热的方药,治疗上焦风热病证的治法。《温病条辨》:“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。”故治上焦病证须轻清疏解。热本易伤津,发表过度则徒损正气,故宜疏解。常用药物有薄荷、牛蒡子、桑叶、菊花、桔梗
针灸著作。①一名《针灸捷法大全》。6卷。明·徐凤撰于1439年左右。卷1~2载针灸歌赋;卷3为周身经穴歌;卷4载窦氏八法流注;卷5载金针赋及子午流注;卷6为灸法。书中除收录多种针灸资料外,并附插图,是
见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。为翼首草之藏语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外科理例》卷五。即生于环跳穴处的附骨疽。详附骨疽。
尿道外口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通塞法,凡败精干血或溺孔结垢,阻塞水道,小便胀急不能出者,令病人仰卧,亦用鹅翎筒插入马口。”
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牛奶浆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五。由脾经湿热偏盛所致。患处灼热痒痛,瘙痒,搔后则流黄水,甚至流黑汁。治宜内服苍术膏。类似湿疹。
《素问》篇名。本篇所论六气主司天在泉,五运为中气,左右间气纪步,即初气至终气为六气,以分一年四季,五运为木火土金水,如甲巳为土运等。五运和六气相配合,适三十年为一纪,六十年为一周,故名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刺梨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