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唐代外科医家。撰《痈疽论》2卷。
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为千里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杂病源流犀烛·奇经八脉门》卷十一方。李根皮五钱,桂枝一钱半,当归、白芍药、茯苓、黄芩各一钱,半夏、甘草各五分,生姜三片。水煎服。治冲气犯心,烦热,身上浮冷,热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
即金液丹第二方,见金液丹条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生。字禹铸,安徽贵池人。长于小儿推拿术,对前人所述小儿三十二种惊风及指纹,进行了从繁到简的整理。著有《幼科铁镜》(1695年刊行),后世小儿推拿医生,多宗其法。
病证名。见《证治要诀·哮喘》。指气喘而无咳嗽痰涎的病症。因喘逆未见痰涎,故称为干喘。多由情志郁结,气机壅逆所致。《医学入门·喘》:“七情气急无声响,惊忧气郁,惕惕闷闷,引息鼻张,气喘,呼吸急促而无痰声
病名。见《白喉中医疗法》。亦称寒热喉结。多由咽喉肿痛,腐溃迅速,气促痰鸣,势如走马,一家有病沿门传染。参见疫喉、白喉等条。
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与适应关系,是指导中医学术的基本观念之一。《灵枢·邪客》:“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。”或如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所述:“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。”均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。其基本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下田菊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:“尸咽者,谓腹内尸虫,上食人喉咽生疮,其状或痒或痛,如甘之候。”又名尸咽喉。后人有谓:“阴阳不和,肺脾壅盛,风热毒气,不能宣通。故令尸虫发动,上蚀于喉。或痒或疼,如之候也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