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干姜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医学真传》。为忍冬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兖州卷柏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黄岩条。
证名。指水肿气急喘满的症候。《普济方》卷三百八十六:“夫小儿水气肿满者,由将养不调,脾肾两脏俱虚故也。……肾虚不能传其水液,脾虚不能克制于水,故水气流溢于皮肤,故令肿也。”先宜理脾利水,用茯苓导水汤;
即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。其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下肢及腹部而抵达胸部。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:“足之三阴,从足走腹。”
病证名。又称火泻、热泄。《证治汇补·泄泻》:“火泄者,暴注下迫,焦黄秽臭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:“又有火泄,即热泄。脉数实,腹痛肠鸣,口干喜冷烦渴,小便赤涩,后重如滞,泻水,痛一阵,泻一阵,泻
见《现代实用中药》。为小茴香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为韶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·血病诸候》。又名血汗、肌衄。详血汗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