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外台秘要》。位于胸侧部,腋前皱襞直下,第三肋间隙中。主治胸胁支满,食欲不振,呕吐;以及肋间神经痛等。斜刺0.3~0.5寸。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
人体出生后的营养、发育,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供给。《医宗必读》:“一有此身,必资谷气,谷入于胃,洒陈于六腑而气至,和调于五脏而血生,而人资以为生者也。故曰后天之本在脾。”临床上,后天营养失调或因病
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九。即涕。详该条。
指疾病的内外部位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从内之外者,调其内;从外之内者,治其外。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,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;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,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。”
《疡医大全》卷十方。生地黄一钱五分,当归一钱,柴胡八分,牛蒡子、白蒺藜、天花粉、葛粉、薄荷、防风、川芎、密蒙花、谷精草、草决明、菊花各七分,栀子、羌活、木贼草各五分,黄连三分,生姜一片。水煎服。治痧痘
【介绍】:见齐秉慧条。
推拿穴位名。出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》。①位于第一掌骨底的背侧。即阳溪穴。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·掌背穴图》:“靠山穴,在大指下掌根尽处腕中。能治疟疾,痰壅。”②即合谷穴,《小儿推拿广意·中卷
气功学专著,元·邱处机述,二卷。此书用图、诀等阐述内丹理论及行功方法,其说接近《钟离传道集》、《西山群仙会真记》。认为人须“先使水火二气上下相交,升降相接,用意勾引,脱出真精真气,混合于中宫,用神气烹
即真武汤,见该条。
指较大的针灸刺激。针刺以粗长针具,高频率,大幅度及长时间地捻转提插,使患者得到强烈感应者为强刺激;灸治则以大炷,多壮,或长时间熏灸为强刺激。适用于体质壮实,耐受性强,或某些需要大剂量刺激的病症,如急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