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名。代号DU7。出《素问·气府论》王冰注。属督脉。位于背部,第十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。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肋间动脉后支。主治胃痛,呕吐,腹胀满,黄疸,腰背痛;以及肝炎,胆囊炎等。向上斜刺
指肝脏伤损的疾患。《脉经》卷六:“凡有所坠堕,恶血留内,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,积于左胁下则伤肝。肝伤者,其人脱肉,又卧口欲得张,时时手足青,目瞑,瞳人痛,此为肝藏伤所致也。”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病诸候
见《本草从新》。为明党参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开宝本草》。为落葵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十方。天竺黄一两,雄黄(水飞)二分,朱砂、麝香各半两,胆南星四两。为细末,煮甘草水,或用腊雪水煮甘草和丸,皂子大,每服一丸,温水化下。治伤风瘟疫,身热昏睡,气粗喘满,痰实壅嗽,及
病证名。出《普济方》卷三百七十九。指小儿因疳而致的癖疾,疳、癖并存之证。癖块潜匿于右胁下,其状如梳,触之隐痛。兼见肌肉不生,渐成羸瘦,或作潮热,肚腹渐大。治宜消疳化癖。
①经穴名。代号BL6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关梁。属足太阳膀胱经。足太阳之郄穴。位于足外踝前下方,当骰骨外侧凹陷处。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,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;并有足底外侧动、静脉通过。主治头痛,眩晕,
见《山西中药志》。即凤眼草,详该条。
出金·陈文中《小儿病源方论》。脏腑惊证之一,详脏腑惊证条。
出《补缺肘后方》。为天仙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