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骥集
见司牧安骥集条。
见司牧安骥集条。
又名秋石、真汞。见《遵生八笺》和《苏沈良方》。系从青少年男女尿中提取的一种药物。据称有补益作用。
方书。3卷。日人甲贺通元撰于1720年。本书选常用方1500余首,分为57类。每方详考方剂原委,间录古今名医有关论述,阐发古人立方本旨,及治证、加减、煎法、汤使妙意,以知变通。收入《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
病名。见《红线女博识摘腴》。多因积热损伤胃络,经行之时,胃经之气随冲气上逆,血随气上所致。症见经行时出现周期性吐血,血色黯红,或经血量少等。治宜清胃热,引血下行。用三黄四物汤,或***地黄汤等方。
病名。见《肘后备急方》卷六。诸骨(鸡、鱼、猪等骨)因饮食不慎而鲠于咽喉,或误入食道或气道。症见咽喉刺痛不已,吞咽困难,甚或唾液和食物中混有鲜血呕出;若疼痛加剧、发热恶寒者,则系合并感染。若异物误入气道
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·淋病诸候》。因湿热蕴结下焦而成。主症为小便短、数、热、赤、涩、痛,并可伴有寒热,腰痛,小腹拘急胀痛,烦渴等,甚者尿出有血。治宜清热利湿为主。常用瞿麦汤、八正散、导赤散、五淋散等方
病证名。多因素体肥胖,躯脂过盛,或嗜食厚味,痰湿内生,躯脂湿痰壅阻经隧,以致冲任血行涩滞。症见月经过少,色淡质稀,或兼见白带量多,面色白,头晕心悸,下肢轻度浮肿等。治宜健脾燥湿化痰。方用苍附导痰丸,或
见《南宁市药物志》。为盐麸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名,代号DU16。出《素问·骨空论》。别名舌本、曹豁、鬼穴、鬼枕。属督脉,督脉、阳维之会。位于项正中线,入后发际1寸,当枕骨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。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,枕动脉分支。主
证名。①自觉近膻中处悸动不适。见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。《伤寒溯源集》卷一:“所谓心下悸也,盖心之下,胃脘之上,鸠尾之间,气海之中,《灵枢》谓膻中为气之海也。”多因阳气虚,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所致。
见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即冷疳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