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小儿诸虫

小儿诸虫

病证名。小儿肠寄生虫病,以蛔虫、蛲虫、姜片虫、绦虫、钩虫为多见,尤以蛔虫、蛲虫病发病更为普遍。这些肠道寄生虫病,轻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,重者可危及生命。因小儿接触污染的环境机会多,虫卵通过食物或蚴虫接触皮肤而侵入儿体。小儿脏腑柔弱,易为诸虫寄居生长,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。《小儿药证直诀虫痛:“面白,心腹痛,口中沫及清水出,发痛有时。”并伴有食欲不振或嗜异大便不调或稀或干。日久则脾胃俱虚,影响水谷摄取,四肢百骸无以营养,故见气促,神疲,浮肿心悸等气血不足的病象。脾虚则肝旺,可见烦躁易怒,睡中咬牙等。治疗一般以驱虫为主,如久病脾胃已伤,驱虫后当及时健脾以恢复脾胃功能。如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,导致气血虚弱者,当益气养血,待病情转好后,再予驱虫,必要时驱虫与补益药同时并进。参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循经接气法

    即接经行气法。见该条。

  • 外疝

    病名。又叫横痃。《外科正宗》卷二:“近之生于小腹之下,阴毛之旁结肿名曰横痃,又名外疝是也。”见横痃条。

  • 妇科胎产经验良方

    见胎产辑萃条。

  • 南星二陈汤

    《症因脉治》卷一方。胆南星、制半夏、茯苓、橘红、甘草、海浮石、香附。水煎服。治闪伤腰痛,痰涎停注者。若虚寒者,加生姜、肉桂;内热者,加栀子、黄柏;大便秘结者,加枳壳、玄明粉。

  • 痈疽逆证

    证名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一。指患疮疡时病情有恶化趋势。其表现为:患处初起形如黍米,疮顶平塌,根脚散温,不热不痛,按之坚硬,舌干烦躁;肿硬紫暗,不脓不腐,疮顶软陷;溃后皮烂肉坚,无脓或脓水清稀,时流血

  • 壳菜

    出《嘉祐补注神农本草》。为淡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纯白小舌

    病名。《喉科秘钥》卷下:“此因胃家积毒,小舌(即悬雍垂)或变白色软大肿痛,右关脉沉数。先服玉枢丹。”再予清胃解毒之剂。可选清胃散、黄连解毒汤等加减。

  • 蚂蚁丹

    病证名。小儿丹毒的一种。明·秦景明《幼科金针》:“小儿三焦风热,乘于肌表,风动火生,风火相搏,自发寒热,遍身如丹,似痧非痧,斑如雪片,上有风粟,发之多痒,烦渴焦躁者,蚂蚁丹也,以化斑解毒汤主之。”

  • 产后完谷不化

    病名。俗名产后水谷利。素体脾胃虚弱,复因产后劳倦伤脾,转输失职所致。症见泄泻完谷不化。治宜温阳健脾祛瘀。方用生化汤加益智仁、砂仁、豆蔻、木香、柴胡、升麻、陈皮、党参。

  • 产后咽喉作蝉声

    病证名。产后危证之一。出孟葑《仁寿镜》。因产后败血冲遏于心,入于肺,气与血并,喉声如蝉鸣。治宜乳香一钱,煎汤入陈酒三分服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