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远道刺。见该条。
书名。清·王泰林编。本书系将薛雪《湿热条辨》的方剂汇编成歌诀,并加注说明。现有《王旭高医书六种》本等。
病名。北方俗称热疮,以疱疹为主者为燎疱。详疮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金橘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针刺得气后,以捻转幅度的大小、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的方法。《灵枢·官能》:“泻必用员,切而转之……补必用方……微旋而徐推之。”现今一般以捻转幅度较小(180°左右),频率较慢,次数较少者
见《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白屈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水田七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咽日气。见该条。
出《岭南卫生方》。为麻油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生卒】:1587~1671年【介绍】:明代人。名珣,字义都,一字士升。浙江余杭人。通诗文、书法、绘画等。二十七岁到河南登封县少室山少林寺主管陶器,兼管医药,因而通晓医药、针灸、气功、养生、食疗等。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