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指胃气上逆而致咳者,症见呕而咳,甚则吐蛔者。《素问咳论》:“脾咳不已,则胃受之;胃咳之状,咳而呕,呕甚则长虫出。”治用乌梅丸、异功散加川椒、乌梅,加味二陈汤等。参见脾经咳嗽条。
①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七叶一枝花之别名。②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万年青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见《安徽药材》。为蛴螬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小儿胃肠实热的症状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五。①指温温然,热而不甚者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温壮与壮热相类而有小异,一向热而不止是壮热也。”②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六十七:“体热多睡名曰温壮。其证
即火力大而猛。发散取汗药宜用武火,不宜久煎。
【介绍】:见董汲条。
出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六。即女子梦交。详该条。
见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为韶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幼幼集成》。即弄舌。详该条。
见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为大丁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