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证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时气病诸候》。指发于肌肤表面的红色或紫、黑色斑点。点大成片,抚之不碍手。《丹溪心法·斑疹》:“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。”《温热经纬·叶香岩外感温热篇》:“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。”又:“斑从肌肉而出,属胃。”多由外感热病,热郁阳明,迫及营血,从肌肉外发所致。斑色以红活为佳,若见紫、黑色为热盛毒重。《寿世保元·斑疹》:“大抵鲜红起发稀朗者吉,棕黑者难治。”斑点初见于胸膺部,迅速发展至背、腹及四肢等处,伴见发热,口渴引饮,烦躁不安,甚则神昏谵语,舌绛而干等症。治以清胃解毒,凉血化斑为主。方如化斑汤、消斑青黛饮等。神昏谵语者,兼用紫雪丹。若里热壅盛,斑出不快者,可酌用下法。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:“斑疹阳明证悉具,外出不快,内壅特甚者,调胃承气汤微和之,得通则已,不可令大泄,大泄则内陷。”斑证虽属热者多,亦有属于虚寒者。参斑疹及阳斑、阴斑、虚斑、内伤发斑等条。本证可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各种感染性菌血症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荜拨散

    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》卷八十八方。荜拨、高良姜、细辛各一钱。水煎漱口。治跌打损伤,颧骨青肿,坚硬疼痛,牙车紧急,嚼物艰难,鼻孔出血,两唇掀翻。

  • 风痰哮

    病证名。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嗽哮喘源流》。指风邪与痰气相搏所致的哮吼。风邪袭肺,痰阻气道,肺气壅阻而发哮。治宜祛风宣肺,豁痰利气为主,用千缗导痰汤、黄芩利膈丸、定喘汤等方。

  • 病名。又称癖气。指痞块生于两胁,平时寻摸不见,痛时则可触及者。《诸病源候论·癖病诸候》:“因饮水浆过多,便令停滞不散,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。癖者,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,有时而痛是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积聚

  • 弄舌

    ①病证名。出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又名蛇丝惊。即患儿舌头频频外伸,随露随收,并上下、左右掉弄如蛇舌者,与久露不收的吐舌有别。在温热病过程中往往见之。明·方贤《奇效良方》:“夫弄舌者,脾脏微热,今舌络微紧,

  • 何镇

    【生卒】:十七世纪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培元。京江(今江苏镇江市北)人。编著有《本草纲目类纂必读》(1672年刊行)、《济生论》(1676年刊行)、《家传集验方》(1672年刊行》等书。

  • 大一

    见太乙条。

  • ①虚损病。《难经·十四难》:“一损损于皮毛,皮聚而毛落;二损损于血脉,血脉虚少,不能荣于五脏六腑;三损损于肌肉,肌肉消瘦,饮食不能为肌肤;四损损于筋,筋缓不能自收持;五损损于骨,骨痿不能起于床。”《医

  • 士材三书

    丛书名。明·李中梓(士材)撰。清·尤乘增辑。刊于1667年。本丛书计有《诊家正眼》、《本草通玄》、《病机沙篆》三种。分述审脉、辨药及治法。后附尤乘的《寿世青编》。

  • 徐之范

    【生卒】:?~581【介绍】:南北朝至隋代之间医生。丹阳(今江苏镇江)人。北齐名医徐之才之弟。

  • 屠燮臣

    【介绍】:见屠道和条。